摄影记者王卓
记者韩爱青/城市快报发自山东临沭县李格庄村
日前,本报以《山东家乡路用咱女孩名》为题报道了红桥区实验·求真小学六年级学生李雨萌将自己的压岁钱和奖学金拿出来为家乡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大兴镇李格庄村修建了一条柏油马路,村民为了感谢小雨萌的义举将马路命名为“雨萌路”,并立石碑以作纪念。 昨日,记者跟随雨萌全家来到了李格庄村,亲眼看到了“雨萌路”,并亲身感受到“雨萌路”建成以来给李格庄村村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里完全变了样”
昨日下午2时许,在汽车行驶了约8个小时后,记者和雨萌一家到达了临沭县李格庄村。村口处一条宽阔干净的柏油马路径直通到村尽头,道路中间和两侧设置了绿化带,还安装了路灯,这和雨萌之前描述中“贫困落后、道路泥泞、尘土飞扬”的李格庄村有着天壤之别,连雨萌一家也被这巨大的变化吓了一跳:“这里完全变了样,我们都认不出来了。”
走进村内,向四个方向延伸的柏油马路交汇在村中心地带,交会点旁边竖着一块高约两米的黑色石碑,正面刻着三个醒目的大字“雨萌路”,背面则写着这样一段话:李传学之女李雨萌同学,在得知家乡修路捐款一事后,主动将自己10年的压岁钱1万元拿出来委托爸爸李传学专程从天津送到家乡,为弘扬雨萌同学的奉献精神,特将此路命名为“雨萌路”。下面还写着其他为修路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钱数。
在李格庄村,说起雨萌,大家可是有口皆碑,70岁的王大爷说:“俺村没有不知道雨萌的,自从有了这条路,卫生情况好多了。”临沭县进修附小10岁女孩儿隋滢滢恰好陪母亲来李格庄村办事,她告诉记者:“全临沭县的学生都知道天津有个11岁的女孩儿李雨萌为家乡捐钱修路,大家都争着向她学习呢,这次能见到她本人我真开心。”李格庄小学的同学们见到雨萌这个老朋友立即围拢过来,他们紧握着雨萌的手,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自从修好了‘雨萌路’,我们上下学方便多了,最重要的是‘雨萌路’让大城市孩子们和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雨萌路”改变了李格庄村
据李格庄村村委会负责人惠孝勇介绍,该村占地3800亩,有1761名村民,祖祖辈辈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但因地处沂蒙老区,生活较为贫困,村里连条正经的马路都没有,经济也因此发展不起来。2005年初,村里准备修一条柏油马路,可苦于资金不足,正在大家愁眉不展时,雨萌捐款事件改变了整个局势。一些本村在外务工人员和村民看到一名年仅11岁的小姑娘都可以为家乡做贡献,他们更不甘落后,于是捐款的人越来越多,终于凑足了资金动工修路,并于当年8月完工。自从“雨萌路”建成以来,给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媒体对雨萌捐款修路事件的报道,也提高了李格庄村的知名度,而且“雨萌路”解决了村内长期的交通难题,看到新的柏油马路,村民们也不再乱丢东西了,李格庄村因此被评为省级和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雨萌又要离开家乡和李格庄村的好朋友们了,离别前夕,雨萌和小伙伴们手拉手奔跑在“雨萌路”上,他们约定要在各自的地域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将来为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点评
市社会科学院舆情所负责人王来华研究员评价“雨萌善举”时说,在现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孩子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造成了孩子们自私自利的心理。“雨萌善举”是一个很好的正面教材,它是学校和家庭双方对孩子进行早期德育教育成功的范例。在今后对孩子的教育中,不应一味空泛地倡导所谓的“德育教育”,而应将其放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去重新诠释,落在实处,那就是倡导“主动教育”,培养他们主动创新的意识、对社会的主动观察意识和社会主体意识,让孩子们从小时候起就有社会主人翁意识,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问题,再用自己的方法予以解决。
<责任编辑>闫新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