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新城子区新城子乡新台子村村南的田野里还是万物萧条,但在富民小区的千亩塑料大棚里,却是青枝绿叶。村干部告诉记者,如今,棚菜富民经济小区已经成为这个村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二工厂”。
扣上大棚人均收入猛增
上午10点,记者走进了村民刘顺家的大棚。 这位34岁的憨厚农民一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要问俺村效益咋这么好?多亏了钱书记。”
钱书记名叫钱玉贵,今年45岁,由于懂经营被村民称为“搂钱耙子”。没当村党支部书记之前,他承包过养鱼池,卖过牛羊肉。别看他讲不出“扬长避短”、“比较优势”等大道理,可他懂得按经济规律办事。
“俺这四下不靠的地理位置较难吸引资金来投资办厂!怎么办?要想挣钱,只能在咱这建造一个自己的‘致富工厂’。”这是钱玉贵刚上任时对乡亲们说的掏心话。
为了不做赔本买卖,新台子村选择了土木结构的大棚模式。2003年秋收后,仅用一个月,50个暖棚和50个冷棚就建成。20多户村民承包了这100个大棚,当年获利。第二年,当初不敢干的农户,纷纷找到钱玉贵,央求他再领大伙多扣点儿大棚。到2005年底,村里仅用三年时间,在富民经济小区里已经扣了500个大棚,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03年的4500多元蹿升到5890元。选好品种市场对路来钱快刘顺告诉记者:“我家在没扣大棚之前是贫困户,年年靠救济。一年到头才挣2000多块钱。现在好了,这贫困户的‘帽子’我总算甩掉了。”
在刘顺的三个大棚里,记者看到,有两个棚子是小白菜套种玫瑰和百合;另一个棚子里一半是生菜、一半是苦苣。刘顺说:“现在你们看到的这茬叶菜已是第六茬了,我从秋卖到冬,一直没闲着。等小白菜卖完,剩下这茬玫瑰和百合花在‘五一’前就能上市了。”在谈到效益时,刘顺说:“眼下看,种菜没有种香瓜来钱快,俺村祖振海和王勇那几户才种两年香瓜就发了。他们每户都扣10多个棚子,一个香瓜大棚每年至少也得挣个七八千块,一年就是10多万。”集约化生产农民获双赢新台子村的蔬菜大棚为啥搞得这么红火?钱玉贵说出了其中的秘密:一是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使农产品经济效益成倍增长,让农民在短时间内致富;二是农户之间可以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三是大批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四是形成规模的富民小区更有知名度,吸引批发商到田间地头收购,节省运力和劳动;五是村民在家门口的大棚打工,还能兼顾承包的责任田,一年可挣双份儿钱。特约记者王兴华本报记者赵国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