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口晚报网3月20日讯:
聚焦理由
随着我们对“3·13”事故采访的深入,我们越来越相信,这场“四死两重伤”的事故本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两肇事车的司机能多一些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不超载,不超速,在十字路口按规定了望过往车辆,也许就没有带血带泪的“3·13”。
如果,有关部门在修建道路的时候,多想到安全两个字,让道路开通之日就有红绿灯闪烁,规范路人和车辆的过往通行,也许就没有给4个家庭带来伤痛的“3·13”。
然而,对“3·13”重大交通事故,我们没有用假设来改变现实的机会。但是我们有反思的机会,有亡羊补牢的机会。
“3·13”车祸新闻回放
3月13日下午4点04分,在国道225线19公里处两辆高速行驶的客车发生碰撞,造成4死2重伤59轻伤的重大事故。
肇事车辆分别为海汽琼A13373省际大巴和牌号为琼A11073的秀旅巴士。死者三女一男,分别为大巴车的司机和一女性乘客,中巴车乘务员和一女性乘客。
经警方勘查、取证,认定:两客车司机都存在交通违法行为,且在事故中作用相当,双方共同承担事故的同等责任。
首先,两司机驾驶上路的机动车机件都不符合技术标准;其次,秀旅巴士驾车通行没有交通标志、标线控制的交叉路口过程中,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没有交通标志、标线控制的,在进入路口前停车瞭望,让右方道路的来车先行”之规定。另外,海汽大巴严重超速、超载。两司机多项交通违法行为交错在一起,终酿苦果。
此外,事发路段通车3个多月,始终没有安装红绿灯。3月15日,该路段开始安装红绿灯。
———编者
道路开通三月余
路口不见红绿灯
(古月)如果安装了红绿灯,如果司机多一点安全意识,或许“3·13”重大交通事故能够避免。前日,一位离休老干部心情沉重地对记者说。
“没有红绿灯,怎么不出事”
这位离休在家的“老交警”告诉记者,他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3·13”的报道后,专门驾车到事故现场。在现场他发现十字路口竟然没红绿灯,东西南北方向来的车辆毫无顾忌地抢道通过。“这样怎么能不出事”他把电话打到了本报编辑部。
记者对位于海口西环线的粤海大道路段进行了详细查看,这条大道于今年1月1日通车,路况好车速快。除了“3·13”事故的现场(当地群众称荣山路口)没有红绿灯外(见上图,古月摄),与该路相交的滨海大道、火车站路口的丁字路口、长新公路、南海大道等某些路口都没有安装红绿灯。
海口还有多少路没有红绿灯
随后记者又逐一查看了海口市区其他新通车的路段,发现海口国贸半山花园路口、国贸炮台路口、南海大道与绿色长廊交叉路口、城西路与学院路交叉路口、新大洲大道与琼山大道交叉路口、白驹大道与往大林镇交叉路口、白驹大道与灵山匝道等近几年新修或改扩建的十字路口都没有红绿灯,有的甚至连交通安全警示线都还没有划。今天上午,记者来到海口城西路与南海大道连接路口,看到工人们还在路上完善交通安全警示标志设施。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海口市许多新、改建道路从设计、施工到验收开通,该市交警部门都未能参与,有的道路开通的消息,交警部门竟是从新闻报道中才得知。城市道路建设与管理使用严重脱节,无疑埋下了交通安全隐患。
省交通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目前,海口市许多新、改扩建道路未按《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建设,大多数投入使用道路没有验收就先通车,连交通标志牌、红绿灯等基本交通安全设施都没有。有些路段的警示标志线和红绿灯往往是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完善。他建议海口市政府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先进经验,成立交通管理委员会,统管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和道路设施建设。对新、改扩建道路的设计、审查把关,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所有新、改建道路,如不按照要求配套完善相关交通设施如红绿灯、交通标志线等,未经交通安全管理部门验收或验收未合格的,一律不予开通使用。
一个月前有关部门申请安装红绿灯
3月18日下午记者在海口市建设局工程科采访时,该科林副科长告诉记者,“3·13”事故的事发路段至今没有验收。今年1月1日开通后,海口市交巡警支队曾提出建议在各路口开设红绿灯,他们向有关部门和该路段的承建单位,海口市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通报。
随后记者采访了海口市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说,西环线粤海大道,全长8.06公里,有十字路口2个、丁字路口4个。当初规划时没有规划安装红绿灯,所以预算中没有红绿灯项目。2月中旬该公司接到增添红绿灯的函后,立刻进行了预算,需要资金510万元,随后将预算和有关施工计划上报给海口市发改局,目前还没有得到批复。
随后记者与海口市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联系,该负责人称2月18日已经收到此函,目前正在办理中。
政府曾规定:红绿灯要随道路一起建
海口市交巡警支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4年海口市政府下文规定,今后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时,路面的交通安全设施包括红绿灯等,随道路建设一并建设。但是一些道路并没有这样做,往往都是交警部门发现问题后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解决,“3·13”事故路口就是一个例子。
采访中,一位在“3·13”事发路口附近加油站工作的先生告诉记者,从1月1日通车以来,在此路口他亲眼目睹了7起两车相撞的事故。
虽然,这个路口在“3·13”后迅速修起了红绿灯,但还有更多的交叉路口呢?
加强安全检查 杜绝事故发生
两肇事车单位吸取教训认真整改
(林伟 王勇)“3·13”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省汽运总公司、秀旅总公司加大力度排查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省汽运总公司副总经理何永祥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总公司立即召开会议,强调安全生产意识,坚持“四个不放过”:1、没受到安全教育不放过;2、安全教育不到位不放过;3、责任人处理不放过;4、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与此同时,总公司要求各单位对所有经营车辆要强制进行二保。
何永祥还告诉记者,总公司还将在全体司机中开展“四反活动”:反超速、反占道、反违章、反超载。要求各单位采取案例分析、图片宣传等手段,加强对司乘人员的安全教育。海汽总公司省际公司经理陈红波告诉记者,该公司本周开始,将要求车辆责任经营者、司机重新签订安全责任书。
秀旅公司副总经理吴良忠告诉记者,14日晚上,该公司召开安全教育会议,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强调所有司机在通过路口时,必须坚持“一慢二看三通过”,确保安全行车。公司将加强巡查,发现有司机不按安全规程操作,将给予重罚。
吴良忠还告诉记者,3月21日,公司将全面部署整改措施。一是组成工作组,对全公司所有车辆的车况进行安全检查,如刹车、发动机、车辆控制系统等。二是对公司所有的经营线路进行勘查,找出所有的危险地段、路口并通报给司机。三是检查所有司机、乘务员的从业资格,并将检查他们的操作技术。三是安排司、乘人员轮流上安全教育课。
安全意识:
遵守交规守护生命线
3月13日在西线海口段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让人揪心的却是,这起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麻痹大意,违反交通法律法规而造成的。
据省交警总队事故处理专家事后分析,“3·13”交通事故,是由于下雨天路滑,中巴车和大客车在交叉路口会车不当碰撞而造成的。
违法驾车:
90%的事故因此而起
今年1月至2月,我省已发生交通事故311起,死亡95人,受伤453人。2005年我省497人因交通事故而丧生,驾驶员违法驾车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共肇事1351起,造成456人死亡,分别占到事故总数和死亡总人数的91.35%和91.75%。其中违反操作规程、不按规定让行、未保持安全距离、超速行驶、违法超车、违法会车等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违法行为。
省交警总队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科科长刘中席说:“由于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不到位,不认真学,不认真遵守,麻痹大意,侥幸心理严重。于是一起起不该发生的交通事故发生了,一个个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产生了,而交通事故的死者没有后悔的机会。”
在马路上,交通违法现象比比皆是,行人横穿马路,驾驶汽车不系安全带,酒后驾驶,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
交通法规:
行人和行车者的生命线
每一条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都是为了维护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如骑摩托车要求戴头盔,是为紧急情况下保护骑车人的头部;酒后不准驾车,是因为酒精在人体血液内达到一定的浓度,人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会下降,易产生交通事故;驾驶汽车要系安全带,是因紧急情况下,安全带起到固定的作用,保护驾驶员和乘车人,减轻损伤等等。可以说这一条条规定,就是交通参与者的生命线,认认真真地遵守了这些规定,就是守住了自己的生命线。(文刚刘小平)
现场救援能力
“3·13”考验政府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救援现场。《直播海南》供图
(古月王勇)“3·13”重大交通事故已经过去6天,在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伤者绝大部分已经出院,善后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回顾“3·13”事故抢险救援,还是留下不少遗憾。同时也考验了政府对类似突发事故和事件的紧急救援能力。
事发2小时后,起吊工作方开始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当日现场救援情况:
3月13日下午4时04分:事故发生。
4时38分:消防官兵赶到事故现场。现场成立指挥部。由于现场有汽油泄漏,直接使用切割机产生火花容易引发火灾,消防官兵只能采用液压剪对车体实施破拆,帮助被困乘客逃生。
5时50分:指挥部决定把大巴车拖离水田。可车辆到位后,却发现由于没有支撑点,不能将大巴车拖出水田,指挥部立即决定增调大吊车。但是交警部门没有大型吊车、消防部门也没有大型吊车,只能临时租用私人大吊车。个别吊车司机因为价格问题不愿出车。
6时02分:第一辆吊车到位。但吊不动卧铺大巴车。
6时10分:第二辆吊车赶到,但还是吊不起来。
6时20分:第三辆吊车赶到。
6时29分:在 3辆大吊车的共同努力下,困在水田里2个多小时的大巴车终于被拉上岸。
6时35分:卡在车内的人终于被救了出来但已死亡。
救援单位没有大吊车
战士只能用手挖泥救人
“3·13”事件发生后,第一支赶到现场的救援部队海口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二中队官兵,面对翻倒在泥潭里的大巴车只能用小型液压机一点一点地破拆,而对压在大巴车下面的旅客却束手无策。采访时,该中队班长杨烨彪说:“当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一部大马力吊车,没有吊车战士们只能下到泥塘里用双手往外挖泥,从破碎的车窗往外拉乘客,不少战士的胳膊和手臂被挂出血”。
交巡警支队支队长蔡军赶到现场后,立刻联系有关人员寻找吊车,同时指挥各部门展开救援。当晚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赶到现场的海口市各级领导都十分焦急。
记者了解到,海口市交巡警支队、海口公安消防支队等突发事件救援单位,至今也没有配备一辆大型吊车。消防支队只有能够吊起一辆小轿车的小型吊车。另外,消防部队平时有应对突发事件对应训练和演习,而交巡警部门连平时的正常工作都应接不暇,根本抽不出时间进行突发事件的实战训练和演习。采访中,该支队宣传部门人员说,海口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区面积扩大了十倍,人口增加了几十万,工作量增加了但是交警部门的人力、装备却没有增加多少,装备严重落后。
海口有应急预案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省安全生产管理局、省法制局、省交通厅和海口市政府主管交通领导以及该市安全、交警、法制等部门后得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总方案我省已经出台。单项方案也已经拟定出来,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审定。海口市也根据省里的预案制定了《海口市突发公共事件交通管制应急预案》。在这个预案中,对类似“3·13”交通安全事故的现场应急指挥、后勤保障、队伍建设、日常演练等责、权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
医疗急救机制:
离现场最近的省人民医院没有救到伤员
120急救没能就近就急
(张苏民)“3·13”事故发生后,海口市人民医院、琼山医院、海医附院等医院都参与了伤员抢救,而离事发现场最近的海南省人民医院却缺席了———这一现象让人对海口现行120急救机制是否能真正做到“就近、就急”产生了质疑。
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海口市的120急救中心依托于海口市人民医院,为海口市乃至海南省医疗急救事业做出很大贡献,但近年来也显露出种种弊端。
据记者了解到,3月13日下午4时零4分,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接到报警,一分钟后,海口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就近派出救护车前往事故现场;4时12分海口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向市卫生局报告;3分钟后120第一辆救护车到达事故现场搜救,同时按“就近、就急”原则将病人分别分流到长流卫生院、荣山卫生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4时40分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接到现场信息反馈后,同时通知海医附院、省人民医院、琼山医院和省农垦总局医院;25分钟后海医附院救护车率先到达现场,琼山医院、农垦总局医院、省人民医院的救护车依次到达现场。
搜救过程中,海医附院转运病人13人,琼山医院从长流卫生院、荣山卫生院二次转运病人8人,海口市120转运病人42人(其中15为二次转运)。
省卫生厅有关人员认为,此次搜救行动虽然迅速,但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按照120急救的原则,应该是120接报后,根据出事地点通知附近医院出车,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再把现场情况反馈回指挥中心,如果需要增援由指挥中心再通知其它医院增援。但我省还未做到这点,120急救机制未能健全完善。
记者从海口市卫生局了解到,为解决目前海口市120急救的局限性,海口市将建立独立的120急救中心,不再依托于任何医院,专门开展院前急救工作。
目前,市政府已经无偿划拨17亩地,投入5500万元,建立独立120急救中心,同时在市内建19个分站,乡村建24个分站。中心不设病床,仅开展院前急救。这样,一旦发生紧急事故,急救中心接警后将马上打电话到事故现场附近的分站,由分站派出急救车到达现场开展急救中心,并送往附近的医院。届时,海口市还将与各家医院签订协议,保证医院具备一定急救能力,接病人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等。(来源:海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