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3月17日至19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专家教授组成的大熊猫演变考察组在黔南考察时称,从近年来贵州出土的大量剑齿象动物群————大熊猫化石分析了解,初步表明,贵州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的故乡。
大熊猫是古代动物的孑遗,更新世晚期,地球气候转冷,当时的剑齿象、剑齿虎、猛犸、巨貘等几乎“全军覆没”,唯有大熊猫在高山深谷中留存下来。到上世纪70至80年期间,大熊猫的栖息地已消失了一半,据调查,如今,大熊猫野生数量仅15900余只,且被分割成20多个孤立的小种群。仅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四川的部分县。世界各国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数量约为180多只。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濒危的物种之一,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1962年,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正式成为“国宝”。
为了更为详细地了解和研究大熊猫的演变、进化和迁徙过程,近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专家教授组成的大熊猫演变考察组先后到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考察,期间,应黔南州政协文史委邀请来到都匀、惠水、荔波、罗甸等地走访了解,同时,据黔南州政协文史委向考察组提供的一份关于黔南及贵州存在大熊猫的情况资料显示,近年来,考古专家先后在都匀、麻江、荔波、惠水、遵义、湄潭、黔西南和毕节等地一些溶洞内发现了大熊猫等剑齿象哺乳动物化石群,以北京大学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潘文石教授为代表的考察组综合了他们在黔桂交界的部分县(市)考察的情况后表明,早在200多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在贵州各地都有大熊猫生息繁衍的踪影。他同时认为,由于受地球不断变化和气候演变及自然环境破坏、人类活动频繁,加之大熊猫进化缓慢,食性趋于单一,繁殖能力低下,自卫能力较弱等诸多原因,导致大熊猫由更新世晚期的繁盛走向衰落,栖息地不断缩小,最终在1万年前就在贵州消亡灭绝了。
针对目前一些人对大熊猫化石存在随意破坏等现象,考察组建议地方有关部门加大对大熊猫化石的抢救、保护和宣传力度,尽量杜绝和避免人为的破坏,使之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大熊猫的演变、进化和迁徙过程的重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