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3月20日讯“韩资银行进军烟台,在意料之中,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3月15日,从烟台媒体上看到青岛国际银行刊登的招聘广告后,市商业银行办公室主任秦鲁斌语气平静地说。
像秦鲁斌一样,对于即将到来的韩资银行,我市银行业人士处之泰然。
竞争在所难免
威胁为时尚早
3月14日,青岛国际在烟台媒体登出招聘广告,3月15日,接受采访时,烟台分行筹备组组长刘馨钟透露,将加快烟台分行的筹建速度,最迟在今年6月份开业。
然而,面对“滚滚”袭来的“韩流”,我市银行业认识清醒。市商业银行办公室主任秦鲁斌说:“在市场竞争中,实力决定话语权。韩资银行对烟台银行形成竞争,在所难免,但是,谈威胁还为时尚早。”
从青岛国际来看,该行从业经历不过10年,还不具备令我市银行业伤筋动骨的实力。资料显示,2005年末,该行资产达2.18亿美元,不足20亿元人民币,而我市绝大多数银行的资产,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以我市“地产银行”商业银行为例,该行2005年总资产达228亿元,与之相比,青岛国际“逊色许多”。
倒是青岛国际背后的“巨人”,格外受关注。刘馨钟介绍,韩亚银行持有青岛国际近8成的股份。该行资产达800多亿美元,乃韩国第三大商业银行,堪称金融“大鳄”。青岛国际在青岛发展顺风顺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韩亚的倾力支持。对于青岛国际在烟台开拓市场,韩亚自然会不吝援手。这正是我市银行业所担心的。
会分流一部分客户
虽然落户烟台还尚需时日,但青岛国际对市场的“争夺”却已不动声色地展开。在筹建烟台分行的同时,刘馨钟“忙里偷闲”,3月13日,专程去威海拜访韩资企业,此前,他已暗地接触不少烟台的韩资企业。重视客户,是青岛国际一贯做法。按照青岛国际的意图,烟台分行开业后,将负责烟、威两地的业务。
店未开,先访客户。青岛国际对烟台银行业的影响,已初露端倪。对此,中国银行烟台分行行长办公室副主任王春增早有所察:“韩资银行进入我市,肯定会分流我市银行的一部分客户,至少韩资企业客户会发生动摇。”
这绝非空穴来风。在青岛,青岛国际已显示出对韩资企业的独特吸引力。刘馨钟介绍,青岛国际的企业客户70%属于“韩”字号,该行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人的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在青岛很有影响。正因为坚持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客户群稳定,青岛国际连续9年赢利,不良贷款率仅为0.67%,远低于我市银行业9%的水平,管理水平可见一斑。
当然,作为诞生于我国的外资银行,青岛国际不会满足于此。刘馨钟说,青岛国际最终目标是成为“完全本土化的最佳商业银行”。如此,该行涉足更多的领域也在情理之中。对此,刘馨钟直言不讳:“我们的业务对象,不仅是韩资企业,还将包括中国的企业和个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战略上重视对手,战术上藐视对手。”谈及韩资银行,王春增这样说。这也是我市银行业的普遍心态。这种自信,源于我市银行业健康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在烟台银监分局有效监管下,我市银行业管理水平连年上升,2005年实现15.39亿元的利润,是2003年的6.06倍,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秦鲁斌说:“韩资银行固然有管理、服务、与韩资企业沟通便利的长处,但我市银行也有地利、人和的优势。”比如,商业银行在烟台人脉广泛,网点遍五区,又是一级法人机构,决策灵活,能迅速应对市场变局。况且韩资银行是远来之师,入乡随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王春增认为,不论韩资银行能否对我市银行构成威胁,我市银行都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服务,稳定客户群,丰富产品品种,扩大客户群,找准市场空白点,做强自己。
为适应银行业年底开放的形势,我市银行早已先行一步,作好应对准备。秦鲁斌说,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在提高软件水平的同时,商业银行多次投入资金更新硬件设备。不久前,他们再次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更新软件系统,系统运行后,将极大地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
我市银行都能如此,“笑看市场风云”,又岂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本报记者 郑野军 通讯员 刘泳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