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蓝贤在研究有关华安畲族的资料。
“官畲村蓝氏从一世至如今的十四世,它按大、念、小、百、千、万这六个字循环反复进行确定辈分。以往,村里老人给孩子取名字时,都要含有其中一个辈分字……”谈起姓氏源流,蓝贤滔滔不绝。
1936年,蓝贤出生在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一个纯朴的农民家庭。自幼在私塾学堂读书,1956年9月,考入漳州一中。毕业后,在市水电局参加工作。1997年5月,他从县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休后,便专门抽出时间,潜心收集华安畲族资料,追溯畲族根系,编写官畲族谱,整理畲家民歌。
20万字续写畲族新族谱
华安县的畲族集中居住在两个村,即官畲村和坪水村;居住在官畲村的姓蓝,居住在坪水村的姓钟。
有一次,退休后的蓝贤无意中发现村里仅存的那本用毛边纸装订成册的蓝氏族谱,腐页很多,字迹模糊,难以辨别。回来后,他彻夜难眠。如果没有尽早将蓝氏族谱抢救起来,恐怕几年后就会失传。况且,编写整理好族谱后,子孙后代根系就有据可查,也可不断延续下去。于是,他萌发了编写华安畲族族谱的念头。
1998年6月,老蓝着手开始收集资料。为弄清官畲村蓝氏先辈的来龙去脉,他带上本村蓝氏家族旧族谱,专程赶到漳浦县赤岭乡、湖西镇等畲族聚居地,前去寻根谒祖。回来后,他带回了《蓝氏家史源流世系》等几本具有参考价值的蓝氏族谱。为了核对宗亲成员是否完整准确,他经常挨家挨户了解宗亲关系。有时村民外出忙农活,只好利用中午或晚上时间去走访;有时个别房系关系不清楚,他就找老人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的,便索性到祠堂里的牌位上逐个寻找核对。
积累了基本资料后,他在旧挂历纸的背面上制作简易世系表,直观地记载宗亲房系情况。由于家族成员多、变化大,用完好几张旧挂历才完成一个家庭世系图。有时,还要进行多次修改,直到最后请各家各户签字确定。由于每个姓氏族谱都要整理好几遍,他前后书写的文字达20多万字。
经过六年多的呕心沥血,涉及官畲村、坪水村计14部分的华安畲族族谱编写完成。后来,这些资料成为县民宗局编著《华安县少数民族族谱》的主要考究素材。2004年7月,《华安县少数民族族谱》正式出版。
记录千年畲歌力保原汁原味
“畲家民歌是畲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老蓝高兴地说,“由于畲族没有本土文字,所以只能采用歌式教育,每个时代都是用歌代替文化教育,以传承历史礼仪、孝道和族规。”话毕,他兴致勃勃地唱起一段畲歌。
在传统的畲村,畲家民歌基本上是以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畲民中流传。畲歌是幼童能言时就学唱,日常生活经常唱,恋人说情须对唱。随着社会变迁,歌曲很多都失传。老蓝告诉笔者,1961年,他从原市水电局下放回乡劳动。当时,年轻的他对畲歌充满爱好,晚上经常参加村里老人组织的青年歌坛。大家就从晚上唱到深夜,有时歌坛气氛浓烈,一直唱到天亮才散会。
现在,老蓝开始用笔记录这些千年流传的畲家民歌,他已经写下《起歌头》、《丰收歌》、《高皇歌》等90余首畲歌。“现在的官畲村,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唱畲家民歌。”言谈间,老蓝有几分惋惜。
目前,老蓝每天拿着原来的手抄本,在稿纸上抄下原有的歌曲。当时,手抄本上的字相当部分是借用汉字拟音,只供唱用。现在,他要添加歌头,改错别字,纠正时间、地点、人物等,这些事情忙起来十分费劲。有时自己也哼唱两句是否通顺,有时还请村里的老人唱歌回忆歌词,确保民歌能够原汁原味。
文/图 本报通讯员 黄阿彬 陈锦白 杨金敏
(来源:厦门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