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坚韧的苏联英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被“靠自己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的俄罗斯当代明星取代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葛万青报道 1952年,经上级同意,北京五中命名了第一届“保尔班”。两年后,当时12岁的徐祖哲与同学们,以全面优秀的成绩在同年级的十个班级中争得了第二届“保尔班”的命名。 那个时代,在苏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科察金事迹感召下,中国多个城市的学校里开设了“保尔班”。班里汇聚同一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保尔精神,并给全学校作出表率。
“保尔班”少年
据徐祖哲回忆,当时,保尔的画像和“保尔班”的牌匾挂在教室里,对同学们是极大的荣誉。语文中的《筑路》一课更使大家理解了在艰苦环境中锤炼出来的“钢铁意志”。“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外,像《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等等介绍苏联英雄的书,我们每本都读了几十遍”。
徐祖哲说,他所在班级的56名同学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访问过教育学家高士其,“红十字少年”的培训活动得到原卫生部长李德全的视察,参加公益劳动,挖湖、扫街、做好事更是全班一起出动。
“我们不仅获得体育比赛优胜,还有自己的民乐队,还有不少同学参加了市少年科技馆的航模、电信等活动,学习成绩也十分突出,一批同学获得北京市‘优良’奖章”。徐祖哲所在班上的同学从不因“身份”不同而产生矛盾,总是互相帮助,不让一个同学掉队。1956年在初中毕业时全部同学都成为了共青团员。
为斯大林掉泪
“由于我和斯大林生日是同一天,因此记得每逢这个日子学校都会搞各种庆祝活动。”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
斯大林逝世时,徐祖哲念初一。他说,他所住的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大院里,老师们天天都开无线电听新闻,对于斯大林的病情一直比较关注。“当斯大林逝世的消息通过大喇叭广播后,大家都很难过,有人还掉了眼泪。”徐祖哲记得为斯大林举行追悼会当天,国内降了半旗,人们原地默哀,火车鸣笛致意。
今年60岁的蒋阿姨当时就读于上海的一家小学。她回忆说,当时书本、报纸、广播宣传了不少苏联党政领导人的事迹,比如列宁按规定向哨兵出示证件以及排队理发等,让她和同龄人感觉很亲切。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她们无法主动了解更多、更全面的关于苏联领袖的事情。当后来国内开始批判斯大林是杀人如麻的暴君时,很多人从感情上一下子无法接受。
随着中国与“苏修”斗争加剧,以及苏联内部对于“个人崇拜”的清算,斯大林等领袖的高大形象开始在中国人心头变得模糊,并逐渐被蒙上了历史的灰尘。而曾经在学校开设的“保尔班”,也渐渐消失了。
普京:新崇拜年代
与蒋阿姨那个时代人们主要被动接受苏联的宣传不同,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年轻人可以主动通过因特网了解自己关心的全球热点人物。其中,俄罗斯总统普京成为了不少中国年轻人的崇拜偶像。
在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后,有关他生活经历的各种书籍层出不穷,而且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还通过上网等方式,争相一睹这位桑勃式摔跤和柔道高手的风采。普京乘战斗机飞临车臣督阵剿匪,或者短暂驾驶战略轰炸机飞行的新闻,往往在第一时间内就成为中国“粉丝”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一些普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比如走路时左手摆动幅度明显大于右手,豢养着一条名叫科尼的拉布拉多犬等等,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发现,中国的“普京迷”们喜欢称自己的偶像为“京哥”。有中国网民还为普京开设了中文网站,并自发将一些介绍偶像的俄语资料翻译成汉语。
由于普京拥有公认的“酷毙了”的外形,因此,不少中国网民将其称作“男人中的男人”,有人几年来坚持收集他的剪报,一些异想天开的女生希望有机会当他的秘书。
而中国一些平常惯于绷着脸报道国际大事的媒体,在说到普京“大换内阁”“智斗寡头”的时候,也忍不住用娱乐化手法处理,更为这位俄罗斯政坛领袖增加了明星光芒。
此外,体坛明星辈出的俄罗斯,在中国也有大批追星族。从库尔尼科娃到莎拉波娃,美女选手们令人目不暇接。当前最为抢眼的恐怕是许多网站都推出写真集的莎拉波娃。
分析人士称,虽然当前中国青年在追求个性张扬和价值认同过程中带有玩世不恭的态度,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多元化的偶像崇拜。而且,毕竟他们所崇拜的普京或者莎拉波娃等人都确实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了一片天地。这些偶像的身上也体现了诸如勤奋、坚韧等苏联英雄们的优良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