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衡水电(记者孟宪峰)3月18日上午,冀州冀午渠上的南午照桥发生垮塌事故,这只是衡水境内众多农桥存在安全隐患的一个缩影。记者从衡水市水务局了解到,分布在衡水农村地区的3000多座农桥有80%年久失修需要改造,而资金不足是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关键。
冀州南午照桥垮塌以后,记者就农村地区农桥状况问题采访了衡水市水务局主管农村水利的副局长张秀义。据介绍,农桥大多是修建在村级道路上方便村民耕种农田的桥梁,水务部门曾对星布在农村地区的这类桥梁进行过普查,衡水境内的农桥约有3000多座,它们大多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不少农桥都属“超龄服役”,有的桥墩、桥肋风化锈蚀,有的桥立柱混凝土大量剥落。经统计,衡水境内80%的农桥因年久失修存在着安全隐患。
张秀义说,在上世纪修建这些农桥时,标准是拖拉机能通过就行,如今重型机械也频繁地通过这些农桥,加速了桥梁的老化。水务部门虽经常检查这些桥梁,竖上标注危险的警示牌,采取限高、限宽、限重等措施,但这些措施仅仅是权宜之计,并不能彻底根治这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