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厂房、空置楼盘如何利用?近年来,渝中区进行了有益探索———
记者 王海达 实习生 吴翔
长江二路9号,一个并不起眼的地名。如果不是路边有标志牌“亮明身份”,人们也许不会知道,岔路口往下那200来米的坡道两边,竟然还“藏”着25家企业,并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山城楼宇工业园。
这是一个在原山城针织厂厂区里崛起的工业集群,涉及广告制作、包装印刷、钻石工具加工等产业。伴随着这些企业的进驻、成长,闲置多年的这片厂房终于“复活”。
楼宇工业有笔经济账
和山城楼宇工业园一样,渝中区另外5个都市型工业楼宇———红旗、竹园、渝海、制镜厂、金银湾,不是藏身于渝中区内的闲置厂房中,便是将空置楼盘派上了用场。
“渝中区土地资源有限,房价高,但闲置厂房和空置楼盘也不少。”渝中区经委副主任李国炎介绍说,截至2004年,渝中区共有闲置厂房和空置商品房约100万平方米,其中可用于楼宇工业发展的面积近20万平方米,“如果把这些空着的厂房、楼盘拿来搞都市型工业,无论对业主还是企业来说都是很划算的事。”
李国炎所说的“划算”可以用算账的方式来证明。如果仅仅是把土地拿来出让,按目前主城地价,1平方米只有1万-2万元,而且是一次性收益;如果用来发展都市型工业,不仅绵绵不绝的长期收益将远远超过卖地收入,还能培育出大批中小企业、增加本地就业机会。
数据显示,在面积为6.7万平方米的渝中区六大楼宇工业园里,76家入驻企业用掉了5万余平方米,去年的总营业收入约2.63亿元。粗粗一算,平均每平方米能创造营销收入5000元以上。
“优二强三”的前世今生
盘活存量、闲置资产,不过是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好处之一。对渝中区来说,大批区内工业企业因“退二进三”迁出,区内经济过分依赖第三产业的现实,则是他们决意大力发展以楼宇工业为主要方式的都市型工业的诱因。
据了解,到2003年底,渝中区二、三产业比例是19.4∶80.6,尽管该区以全市金融、贸易、信息中心为自身定位,但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迅速下滑的态势仍引起了区里的高度重视。也正是从那时候起,“退二进三”的提法在渝中区渐渐被“优二强三”所取代,而当年9月对上海都市型工业的考察,更坚定了他们发展楼宇工业的信心。
2004年初,渝中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都市楼宇工业发展的意见》等4个文件,随即着手对原山城针织厂、红旗空压厂厂区进行改造招商。在一系列针对业主和企业的补贴、优惠政策吸引下,这两个工业楼宇项目很快成为区内外企业争相进驻之地。在山城楼宇工业园,甚至连始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锅炉房也在简单装修后被人租了去。
山城的广告印刷、钻石加工,竹园、渝海的时装制作,红旗的高科技产品、医疗器械,制镜厂的汽摩配件,金银湾的包装纸业……如今,渝中区六大楼宇工业园不仅“有税收、有就业、有形象、有环境”,“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格局也已初步成形。
商贸强区的工业理想
“软件开发、电子信息、广告印刷、珠宝钻石、工艺美术和旅游产品加工制作……”谈到渝中区楼宇工业今后的定位,李国炎一口气报出一大串行业,而这些都是被公认为最适合在都市中心区生存和发展的高就业、稳税源的绿色工业产业。
“除符合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等要求外,今后区内所有楼宇工业园都将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他说,“比如红旗,我们就准备把它打造成一个以高科技企业为主的工业楼宇。”
据透露,调整定位后的渝中区楼宇工业,同一栋楼里的企业关联程度将比现在更高,从而实现信息、配套、物流的高度集中。围绕这一目标,区里近期还将会出台一系列导向明确的鼓励政策。
“我们正准备把六店子附近200余亩土地用来打造高科技工业园。”李国炎说,按照渝中区为自己规划的都市型工业蓝图,到2010年,全区楼宇工业园面积将达15万平方米;到2020年,全区楼宇工业园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