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褉事也。”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作序一篇,名为《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这位书法大师,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其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丙戌年(公元2006年)之初春(3月3日),同样是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我搭乘一辆半新不旧的绍兴巴士,颠簸着前往绍兴市西南十四公路处的兰渚山下的兰亭,去寻找王羲之笔下的“畅叙幽情”之地。大概半个多小时后,巴士又一次停靠在路边的站台,我被“扔”在了空荡荡的马路边,周围所能见到的只有路面那微微泛起的烟尘和路两边连绵不绝的群山。
怀着朝圣的心情,按着那少得可怜的标示牌的指示,我找到了兰亭的入口,隐匿在密林中的一个曲径通幽之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如今越王所植之兰已较为罕见,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依然故我。走进兰亭,我便立刻被翠绿的竹林所包围,看不到前面的路通向哪里,只是满眼的春意盎然。聆听着风吹竹叶的沙沙声,我渐渐走到了兰亭的开阔处。这里竹林渐稀,流觞曲水、假山亭台列坐其间;透过摇摆的竹林缝隙隐约能望见不远处那郁郁葱葱的山峦。好一处世外桃源,无怪乎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会诗意大发,感慨万千。
兰亭中池塘颇多,池中白鹅成群。其中一池边三角亭内有一石碑,上刻“鹅池”二字,“鹅”字铁划银钩,传为王羲之亲书,“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补写。
继续前行可见一四角碑亭,内有康熙帝御笔“兰亭”大字石碑。“文革”期间,此碑“获罪”被砸断丢入池中,后经“有识之士”捞起、修补才得以重新立于此处。可惜碑上“兰”字的下部和“亭”字的上部至今无法找到。南面几十米处是可视为兰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于高一层的石台上,亭内御碑高3丈、宽1丈,正面刻有康熙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亲笔诗文:《兰亭即事》七律诗。“文革”时期,几位当时驻扎在兰亭附近的医疗队员深知此碑之价值,连夜用石灰粉涂于碑的两面,上书“毛主席万寿无疆”几个大字,该御碑才得以完好如初。
从“御碑亭”往北走十来米,穿过一个竹栅栏门,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一阵狂喜。一条小河在我面前潺潺流过,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河水浅浅的,也就半米来深,但水流湍急,不时地拍打着岸边的石块儿,一座石桥弯弯曲曲通向对岸茂密的树林和巍峨的山峰。这不正是王羲之笔下的“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嘛!我在石桥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下,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兰亭均匀的呼吸声。帝王文人,墨客游者,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而兰亭呼吸的节奏却从未变过。它默默地在那儿,用它多彩的四季拥抱着每一位要来“畅抒幽情”或不需要“畅抒幽情”的人……
(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