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为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后,政策性银行如何继续承担原来的政策功能,与其商业化运作之间的区隔如何实现,与现有商业银行的利益冲突朝何种方向演变……
据业内人士向本刊透露,目前,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一行一策”的个性化改革方案已由人民银行报到了国务院,即将顺序出炉。
这意味着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酝酿的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将于今年正式启动。
历史使命完成?
央行在2005年11月出版的《金融稳定报告》中明确提出,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对其职能定位进行动态调整。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大用对本刊回忆说,1992年,邓小平提出要把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性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趁机提出了分离政策性业务的要求。1994年,3家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承担从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分离出来的政策性业务。
据王大用介绍,国家开发银行主要承担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的长期融资,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有两个,一个是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一个是扶贫。但是,农业发展银行将扶贫业务推给了农业银行。而进出口银行的成立则是搭了前两家顺风车——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进出口贸易还只是少量机械设备。
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对本刊说,从目前来看,国内对资本利用的手段和技术都与以往不同,中长期商业性资金已能够比较容易和安全地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机电产品领域。
此前,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经营的条件业已成熟。过去需要政策性金融大力支持的产业现在已成为成熟的商业竞争性行业。譬如,10年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例只有26.4%,而到2004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例达到54.5%,出口总额已占世界第三位,要求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除了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外,政策性银行自身积年累月形成的不良资产也令其很难再按既有的模式负重前行。
王大用对本刊说,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初,只是为了完成政府所需要的项目,并没有考虑资产质量,以及是否需要足够的资本金,是否要像商业银行一样管理等问题。但运作了几年后,这些问题都凸现出来了。
从中国货币网公布的进出口银行2004年损益表来看,其全年收入总额为人民币54.83亿元,支出总额为人民币53.87亿元,税后利润只有人民币4011万元。而进出口银行常年累积的不良贷款的规模估计在百亿元人民币左右。
相对于进出口银行,农发行的不良贷款规模更为惊人,据业内人士估计有数千亿元之巨。
如何处理这些呆坏账,成为政策性银行转型的一个难题。
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对本刊表示,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个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案中,最难以形成明确思路的就是农发行。他认为,农发行呆坏账问题的解决途径肯定是核销。
不过,对于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内人士普遍指出应该分类解决:由于指令性任务而造成的纯粹政策性亏损,中央财政应给予相应解决;而由于政策性银行本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贷款损失,则应当以今后的经营利润转拨备的方式进行抵补。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