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强调认证工作不属违法行为两原告对牙防组回应仍存颇多质疑
回应1———非法活动
“认证工作不属违法行为”
中国公益诉讼网主编、法学博士李刚在调查后发现,在全国认证机构的上级管理部门———认监委的认证机构名录中,根本没有全国牙防组。 于是,他以“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牙膏等产品的非法认证活动”为由对全国牙防组提起诉讼。之后,上海律师陈江在上海也对全国牙防组提出起诉,请求确认“全国牙防认证”标志存在欺诈行为。
“我们的认证工作不属于违法行为。”在昨天的说明会上,张博学数次强调,这一结论并不是由全国牙防组自己下的结论,而是认监委的意见。“认监委有关领导明确表示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过渡期,因此,全国牙防组的认证工作不属于违法行为。”据张博学教授介绍,《条例》颁布后,全国牙防组就及时向卫生部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和请示,并专门向认监委有关领导汇报了全国牙防组认证工作的背景、概况和效果评价。“对此,认监委有关领导予以了肯定。”
“事实上,经过认监委批准的口腔保健用品认证机构一家都没有。”张博学称,于2003年11月1日颁发的《条例》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口腔保健用品功效认证机构的条款”。
回应2———商业交易
“先看产品质量,再受企业捐赠”
中国牙防基金会于1994年7月成立,用张博学的话来说,基金会的成立,是牙防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筑巢引凤的结果。记者了解到,基金会的启动基金为100万元,经过各单位“添砖加瓦”,目前已达800万元。其中,“基金会接受的90%的捐款来自通过认证的产品生产厂家。”
这不免让人怀疑,“开展认证”是一项商业行为吗?
对于接受认证单位的捐赠,张博学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妥,他甚至坦率地说:“牙防组工作的展开需要资金,可根本没有钱。但如果一个企业给我们1000万元,我们也根本不敢要。我们一定要对这家企业的产品,严格检测后确认值得信赖,才会接受这家企业捐赠。”张博学还强调,“有些牙膏说自己有什么什么功效,但都是夸大的。而我们就是对这些功效做检测,如果没有这个功效,我们绝对不会给它出认证证明。作为牙防组专家成员,我并没有在基金会领取一分钱报酬,我们都是书呆子,教书匠,从事这项工作,掉进这个坑里,完全是出于责任心”。
回应3认证资质
与法定认证概念不同
那么,没有专门针对口腔保健用品功效认证机构的条款,全国牙防组就有权利在没有得到认监委批准的情况下就对产品进行认证吗?对此,张博学又称,所有经过牙防组认证的产品均是在2003年之前进行,而且牙防组提出的认证与法律意义上的认证严格说来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从1992年即对口腔保健用品功效开展认证。当时还犹豫过是要用推荐、认可还是认证。后来,我们专家讨论后认为,推荐带有强制的色彩,而且有倾向性,与我们这样一家中立的组织是不相配的,认可又只反映了意见,不能突出产品是经过验证的,所以我们最后商议用认证。张博学强调,这个认证只是牙防组对产品的效果认证,全国牙防组不是一个权威认证机构。认证只是我们牙防组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不重要的一小部分。不像那些法定的认证机构,其唯一的工作就是认证。
另据张博学介绍,从2003年以后,牙防组就不再对口腔保健用品功效做认证了。
回应4———认证标准
“均按国际高标准”
记者了解到,中国牙防基金会与牙防组至少有一半人员是相互交叉的,这样过密的关系不免让人对认证的质量心生疑惑。而当记者提及基金会与牙防组的财务使用情况是否公开时,张博学教授的“我们都会接受审计”的答案似乎难让人满意。
同时,认证过程中收取“浮动很大”的检测费也让人心生疑窦。据张博学教授介绍,“少的几千元就可以了,多的则要上百万元。”而这个费用由牙防组说了算。记者了解到,乐天(中国)食品有限公司曾接受牙防组的意见,进行了一项耗费150万元的木糖醇口香糖实验。当记者问及实验费用以及财务管理状况时,张博学教授也只是简单地回答,“由公司和牙防组一起管理。”
张博学同时强调,产品的认证标准绝不会因为企业的捐赠而有所降低。“牙防组对产品进行认证时,都是按照国际上的高标准进行验证的,比如我们验证含氟牙膏时,是按照美国医学会标准进行检测的,而验证木糖醇口香糖时,则是按照国际齿友的认证标准进行的。”据张博学介绍,送来认证但没有通过的产品也不在少数。
当记者问及检测的公正性有哪家机构来监督时,张博学显露出些许不满,“我们的口腔保健用品专家评审委员会都是由权威专家组成的,实验也都是交由知名口腔医学院的实验室进行的。”
据介绍,已有8个厂家的10个品牌通过了牙防组的认证。“凡是通过认证的,都可以使用我们牙防组的标志以及相关声明。”
回应5———办公环境
“绝不是两个人两张桌”
“这(金水源)是一家没有星级的宾馆!我们院长的办公室就在这里!”在整个采访中,张博学多次强调这一点。
事实上,张博学对《惊!两个人两张桌忽悠了13亿人》这篇报道一直不能释怀。这篇报道提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一幢“学生宿舍”老楼里的全国牙防组织,只有两个人两张办公桌,而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对牙膏进行认证的机构。
“这个记者根本不了解情况!医学院在扩建过程中,根本没有多余的好的办公地点。我们口腔医学院租借了这家没有星级宾馆的两层,其中院长办公室就在这里。我们教务处设在食堂三楼。只能等新楼盖好了,我们才能搬进高楼大厦啊!”
作者:晨报特派记者徐惠芬北京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