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公民健康素质”等概念早已为大家所熟悉;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实施,一个全新的概念──“公民科学素质”将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概念: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
据了解,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六大又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近20年来,公民的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始终合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文化素质。“公民科学素质”的单独提出成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引人注目的亮点。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科学素质定义的基础上,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纲要》提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同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也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有关专家表示,《纲要》中的这一结论绝不是耸人听闻。《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出了规划和部署,必将使全民族素质建设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将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届时,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纲要》将重点放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到2010年的主要目标,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重点:科学素质建设面向四类人群
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为什么选择这四类人群?有关专家表示,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普遍较低,又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提升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机会,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而且对于全社会具有表率作用。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包括: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等。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包括:逐步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建立和完善示范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等。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包括: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等。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包括: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题库中,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等。
参与:如何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
广大公众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主体。那么公众应该如何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呢?
有关专家指出,公民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科学素质对于自身生活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渠道有:参观科普场馆、参加科普活动、关注与自身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事件和科学技术发展、主动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等等。公民还应该自觉地应用科学技术知识、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处理日常事务,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提高自觉抵御伪科学和愚昧迷信的能力。
误区:科学素质建设的两大“误区”
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科学素质就会自动提高吗?具有较好文化程度和科技知识就一定拥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吗?
有关专家表示,对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人们在认识上仍存在两大“误区”。
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表示,从公众科学素养有关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精神,不少富裕起来的人们却热衷于愚昧迷信活动,这说明公民科学素质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提高;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成了伪科学甚至邪教的俘虏,这些都说明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不就代表有基本的科学素质。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我国“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学技术普及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
“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而国家需要通过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为公民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提供必要的机会和渠道。”邓楠表示,制定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出长期规划的做法,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实施:四个基础工程增加参与机会
针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实施四个基础工程,以有效增加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针对目前科学教育与培训缺少适应需要的师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落后等突出问题提出。强调科学教育与培训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同时还强调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
──“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针对目前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匮乏,集成整合共享不够,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提出。强调科普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繁荣科普创作,并切实推进科普资源的共享。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针对目前大众传媒科技传播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能力不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的现状提出,目的是有效提高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能力。强调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加大传播力度,提高传播质量。
──“科普基础设施工程”:针对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基层科普设施非常缺乏,现有设施功能薄弱、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提出,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加强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并充分发展基层科普设施。
保障:国家将通过多渠道投入经费
我国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中央财政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要从中央财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各有关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记者吴晶晶、刘奕湛)综合新华社北京电中国拒绝“新文盲”
“在当今社会里,一个公民不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就如同不识字的文盲,会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落伍掉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日前表示。
国务院20日全文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表明我国政府已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也昭示了我国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拒绝“新文盲”的决心。
“过去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识字率不再是文盲的唯一指标。缺乏科学素养、不懂现代科技,就将成为现代社会的新文盲,也就是‘科盲’。”参与《纲要》起草工作的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说。
经过数十年努力,以识字率为主要指标判断的文盲数在我国大大减少。但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尤为让人忧心的是,公民科学素质的低下将在相当大程度上“拖”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
从宇宙的边陲到原子的“内脏”,从互联网的延伸到DNA的破译,上世纪中后期以来,科学以令人惊奇的加速度全面推进,并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中。然而,我国公众科学素质并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快速提升,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仍然存在,愚昧迷信在个别地区依然盛行。有调查表明,我国仍有相当比例的公民相信“求签”“相面”及星座等迷信方式。
过去,不识字将寸步难行;现在,不“识”科技也将寸步难行。有关人士指出,掌握较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就有机会选择待遇比较好的岗位。提高科学素质与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记者周婷玉、李斌、吴晶晶)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