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乔明亮 通讯员高红生郑建民)到过黄土高原的人大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千百年来,大自然风侵雨蚀,像一柄利刃,把大地镂刻为坡梁沟峁,支支岔岔。据调查,临汾市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泄入黄河的泥沙量达9000多万吨,伴随泥沙流失的土壤肥力折合氮4.5万吨、磷13.5万吨、钾180万吨,直接导致了土壤贫瘠。 临汾市永和、汾西等西山七县的地貌特征可以说是山西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
几十年来,临汾各县虽在水保生态上实施了大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但林草植被的保存率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在局部地方出现了生态状况严重恶化的问题。如何解决好植被建设中存在的实施面积大、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综合效益低的“一大三低”问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临汾?
临汾市在总结几十年治理荒山荒坡经验的基础上,于三年前实施了“封禁治理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加速水保生态建设”这个富有成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临汾市委书记王国正说,“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实行封育保护”,实施“全方位”“大面积”的全封全禁,就是要在山区、丘陵区对一定范围的荒山、荒沟、荒坡,在一定期限内实施封禁管理,禁止放牧,把封育保护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变革性措施来抓。
封育保护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由“单纯人工治理”转为“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由“超载放牧”转为“种草圈养”,彻底改变“羊儿还在山坡吃草”的传统牧业方式。
临汾市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临汾山区养羊户仅占农户总数的5%左右,牧羊收入仅占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5%左右。所以,禁牧只对少数以牧羊为主的农户有一定影响,对大多数农民的收入不会产生大影响,不禁牧反而要“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长远生态效益”。
禁牧不是禁羊,更不是禁畜。从长远看,禁牧将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其由“粗放的牧养”转向“集约化圈养”,由“掠夺式放牧”转向“轮封轮牧”、“种草养畜”等可持续循环式放牧。临汾市还有一条经验是,必须坚持“种草先行”,不能“草畜并举”。要先把种草搞上去,再按照一定的规模发展畜牧业生产,对个别适宜放牧的地区,也要根据草场情况落实准牧措施,严格控制载畜量,促进植被可持续再生,使畜牧业走优质高效发展之路。
在推进封育保护工作中临汾着重抓了宣传认识、配套措施、改善环境几个具体环节。他们设置了封禁标志牌、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深入宣传,使实施封禁的时间、范围、目的、处罚办法等家喻户晓,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封育保护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及时制定落实了有关草场建设、畜牧品种结构调整、养殖技术培训及畜牧养殖方式改革等相关配套措施。在封禁的同时,该市还进一步加大了对低山、近村、靠水源地区的治理力度,发展经济林果,修建基本农田,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使广大群众在禁山牧以后收入不减少,生活水平不降低。
汾西县在实施生态修复中,大力发展坝系农业,拦泥增地,以建促封,促进退耕封禁区群众坡改梯、旱改水,农田下川、林草上山。蒲县通过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草产业,减少因实施封禁给群众造成的损失。全县共扶持拨付小尾寒羊和优质肉牛专项资金400余万元,建起了养殖基地,发展小尾寒羊1.3万只,优质肉牛和改良黄牛2.7万头。
如今,临汾西山七县不仅200多万亩林草地资源得到休养和保护,还新增了165万多亩的林草地。那种扬起鞭子唱山歌羊儿漫山啃青草的现象正在逐渐消退,山民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正逐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走出生活的贫困和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