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盖别墅发了大财,2004年被《新财富》杂志评为中国大陆第376名富豪、被公布个人资产2.7亿元的梁希森,这几年仍在不停地建别墅,不过这些别墅的住户不是富人,而是家乡的农民。据说,乡亲们住他建的别墅“等于白住”;也有人说,他让农民住别墅的目的“是为了换地”。 初春时节,记者到梁希森的家乡采访。
再建一个新村庄
梁希森老家所在的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如今以梁希森的名字重新命名,叫“梁锥希森新村”,新村被一形状和颜色都与故宫围墙相仿的墙体圈住,村里136户都住进联排别墅。别墅户型基本一致,分上下两层,计280平方米,有一后院,室内装有有线电视、电话和暖气。村内有小学、敬老院、村民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公园、绿地及养鱼池等。
梁希森为梁锥村改造投入4200万元,2003年春开始建别墅。分配方案是:如村民老宅与新宅面积一般大,则村民与公司(梁希森以希森三和公司名义改造村庄)“两不找”;少于新宅的,新宅每多一平方米村民付款100元;多于新宅的,老宅每多出一平方米,公司付给村民100元。
村干部说:“就等于白住。”
住别墅是改变生活第一步
梁希森对记者表示,他不喜欢为乡亲们盖别墅是“行善”的评价。他认为这样把他看低了,他的理想是全方位改造农民生活,住别墅只是这个改造链中的第一环。
梁锥村村民住进别墅后,梁希森的公司利用村民老宅地办起鲁西黄牛育肥场,对农户养肉牛“养二送一”、养母牛“养一送一”,带动周边农民养牛,去年与10300户农民签订了养殖合同,共养肉牛7万头,屠宰6万头。梁希森搞牛肉分割及冷藏,并利用牛血、牛胆、牛黏膜等研发生物制品,不久可投入生产。按一位研发人员的说法是:“光这一块儿,一头牛还能出一头牛的钱。”至于牛粪便,梁希森用来养蚯蚓,出口日本。而牛吃的料,主要是青储的玉米秸秆。公司以每公斤8分钱至1毛钱价格收购鲜玉米秸,附近农民每种一亩玉米因此多收入一二百元。
如今梁锥村人的收入,主要有两块。一是村民以宅基地和承包地入股,每人每年可获837元的固定补贴。二是村民到公司上班挣工资,70岁以下的村民如身体允许,都可以在公司上班。村干部说,人均年收入七八千元。
随便走进一个农户家,户主叫梁召利。老梁在公司做采购,妻子在公司上班。客厅显要处,摆放着一副镶了框的回良玉副总理来村时,与梁希森在一起的照片。这似乎是户主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室内木地板、沙发、电话、空调、皮包椅、微波炉、冰箱、花卉盆景、电脑、黑陶工艺品、油画、两台电视等,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酒柜里放有茅台、五粮液及洋酒。
记者也看到,有的户好好的房子里却显得邋遢,村干部说是“不会管理,好房子住瞎了”。
一村民说,乍住进别墅不习惯哩,光是上厕所就犯了难,活了一辈子了,哪有在屋里解溲的?现在全习惯过来了。一村民说,现在再回过去真不习惯了。今年春节,他去亲戚家拜年,亲戚留吃饭,当地习惯是在炕上吃,以前他也在炕上吃,但住了两年别墅,他对此已不习惯。
一位市里的干部说:“观念这个问题挺复杂,不是说转就转的。但可先改生活习惯。”
说到生活习惯,记者还了解到一件事:梁锥村目前做饭是烧罐装煤气,村里供暖,柴禾没了用处。但一开始,村民仍有存放柴禾的习惯,存着没用也不舍得扔,直到成了垃圾。如今没有人存柴禾了,反而是新改造的许家村,家家户户还存柴禾。
计划改造全镇109个村
梁希森改造的第二个村是许家。
许家有216户613口人,建联排别墅120套,公寓96套。别墅每套232平方米,楼上楼下共四室三厅二卫,其他设施与梁锥村别墅大致相同。公寓每套137平方米。规定凡户主40岁以上的家庭住别墅,40岁以下的住公寓。村民于2005年11月20日全部迁入新居,村名同时易为“许家希森新村”。
梁希森投入许家改造的资金是7000万元。
村支书说,以前村民老为宅基地闹纠纷,这家多了,那家少了,现在都是一样的,没有闹的了。
村支书刚从希森三和公司开罢会回村,正准备下通知:男60岁以下、女55岁以下村民,愿意去公司上班的现在就可以报名,养牛、养蚯蚓,还有肥料厂、饲料厂。村支书介绍,老村正在推平,按照梁总的计划,搞马铃薯脱毒原种繁殖基地。
继梁锥村之后,梁希森计划改造的本是梁锥村南邻的台张和西邻的麻钱刘,并准备两村合在一起。但拉起围墙后,遭台张村个别村民强烈反对,梁希森一气之下推倒了围墙,转向几里开外的许家。据悉,台张村个别村民反对的原因,要么是老宅子面积大,要么是院子大,如住进新村,感到吃了亏。
梁希森告诉记者,今年计划改造4个村,分别是陈家、孙家、郭子园和麻钱刘,4个村将合并到一个小区。4个村都于正月初一开过村民大会,一次性通过了改造规划。希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让黄夹镇109个村的村民都住上别墅。
他说,下一步改造重点是村庄合并,合并成一定规模,学校、卫生和文化设施更能发挥作用。
被称为“希森模式”
梁希森很忙,记者在乐陵采访时,他一直出门在外没回村。记者随后追到济南一家宾馆见到他。
梁希森谈马铃薯,说中国的马铃薯种植如何如何落后,种子如何如何退化,人家国外如何如何;谈农产品加工,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民难以大幅度增收;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说中国农村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市场,新农村工程启动起来,将拉动多少多少产业。
他说:“我想自己的企业连一半时间也没有,都是想这些问题。我是整夜整夜地想呵,与专家整夜整夜地扯,一支烟一支烟地抽……”
记者只是一味地听,很少插话。记者感到,只凭两天的采访,很难了解透这个人。
别人是如何评价梁希森的呢?
在黄夹镇,从农民口中,记者听到的基本上是对梁希森的赞誉之辞。但也有人提出了批评,说,梁希森给农民盖别墅实际是为了赚钱,不是无偿的。有人说,他的目的是为了换地,光是梁锥村就换出300亩地,被他养了牛。许家又换出300多亩地,地多值钱呀!
针对这些说法,黄夹镇镇长殷宗峰说,做好事就是这样,你给一户做好事,盖新房子,这一户肯定说你好。但你盖上一个村,村民就不一定都说好,有人会说:“谁让他给我盖的?”所以,政府的引导很重要,遇上意见不统一,政府要做工作。
乐陵市委书记杨光来说,能人利用自己的才智和资金,帮助乡亲们致富,这可称为“希森模式”。
杨光来说,“希森模式”中两点最具实质的内容,一是以生产发展为龙头,形成生态产业链,让农民就业,改善他们居住和生活条件,对农民全方位改造;二是对土地的置换。
说到置换土地,记者了解到,因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旧村民居建设土地浪费量较多,有的村加上坑洼、街巷、边角空地等,平均人占用宅基地逾一亩。比如梁锥村,415口人,老宅基地和废弃地却有480亩。新村占地只有130亩,等于增加了350多亩地。再如许家,建了新村推平了旧村,也多出了300多亩耕地。利用置换出来的土地养殖、种植或兴建企业,产业扩大了,耕地反而增加了。
杨光来说,在我国土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梁希森以旧村改造、土地置换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可谓是一个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