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记者在这天对沈阳市的多所小学走访时发现,现在孩子口中经常哼唱的“儿歌”,已经和十几年前流行的儿歌大不相同,儿歌的内容“变味”了很多,有些另类的童谣更是达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
另类童谣令人忧心
当日,记者走访了沈河、和平和皇姑区的6所小学,先后询问了几十名小学生,虽然他们都不清楚3月21日是“儿歌日”,但他们教会记者不少新“儿歌”。令记者吃惊的是,孩子们都极有“改编”天赋,他们所哼唱的儿歌大部分都改编自唐诗和流行歌曲。比如,他们把歌颂友情的千古名篇《赠汪伦》竟然改为:李白上船不给钱,船家把他推下水。而思念故乡的《静夜思》则变成了:床前一碗汤,喝了尿裤裆。更令人忧心的是,很多另类童谣内容不健康,会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造成潜在危害。一个小男孩向记者推荐他们唱的“经典歌谣”:星期天早上我爬山坡……一下子遇到了高压电,我就到了阎王殿……我给阎王爷几亿元,他立马放我回人间。
学儿歌应该正确引导
皇姑区三台子一校的郑斌校长谈到另类童谣在校园流行的问题时认为,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否则另类童谣将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近年来,从幼儿园至高中,许多学校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教育仅仅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搭头”,让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家长的无限期望。当压力过大时,孩子们便需要宣泄,而“另类童谣”便成为发泄的源泉。郑校长告诉记者,小学生尚不具备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缺乏自主意识,模仿能力很强,一旦个别学生开始传唱,其他同学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模仿。而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学校、家长、社会往往忽视了对孩子主观意识的引导,也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另类童谣”便乘虚而入。
另类童谣为减负“报警”
另类童谣为何能在孩子中广泛传播呢?记者为此咨询了沈阳智成青少年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专家。专家告诉记者,另类童谣的流行,说明了儿童需要健康童谣的滋养和哺育。如果没有优秀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阵地,另类童谣势必会占领这一领地,严重阻碍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情趣。对这种另类童谣,科学的做法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扼杀,而是应将功夫下在贴近儿童生活、健康向上的新童谣的创作上。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最好适当设立童谣课程或者童谣兴趣班,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写歌。同时,让更多的专业和业余人士拿起手中的笔,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童谣。
新闻链接:
“世界儿歌日”是1976年比利时国际诗歌会上创立的,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春天到来之际,围绕着“我与他,消灭战争,缔造和平,四海一家”主题举行庆祝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确立3月21日为世界儿歌日。本报记者刘强(沈阳晚报)[编辑:牛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