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今的年轻人几乎已经是人手一台手机。
丁勇 摄(本报资料图片)
眼下的星城,无论是在通衢大路、小巷人家,还是在商场小区、校园深处……几乎到处都可见到接打手机或编发短信的“手机族”。有人说,通信事业的发展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联系与沟通方式。
出门不能忘手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种被叫做“大哥大”的移动通信工具进入长沙,当时那砖头般的“大块头”可是身价不凡,有资格用上的要么是先富一族,要么是高层人士,普通市民只能把它当作不敢问津的奢侈品。
如今,手机早已放低姿态走进寻常百姓家,许多家庭已经是人手一台,小学生用手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手机的迅速普及,带来了电报的受冷落,甚至还引出了一个让人略带感伤、让人怀想的话题———书信文化的日渐式微。从大学生用手机短信谈恋爱、中小学生用手机讨论家庭作业,到逢年过节人们用手机短信传递关心与祝福,手机带给人的不仅仅是通话的快捷便利,它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
家住劳动东路附近的伍先生一家人都是“手机族”:在这个7口人的家庭中,爸爸、妈妈、两个妹妹和一个妹夫,加上伍先生夫妻俩,共使用8台手机,装有3部固定电话。伍先生感慨地说,他与妻子暂时还未要孩子,手机就像是小家庭的一个成员,大家谁也离不开谁了:“如果哪天我出门忘了带手机,一天的生活肯定会乱成一锅粥。”
值得一提的是,市民手中的手机也不仅是一种通话工具,用手机上网、玩游戏、欣赏音乐、照相、看电视等等,这一切都不再陌生。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到去年底,全市本地电话用户已达218万多户,电话普及率达86.23%;移动用户316万多户,同比增长30.75%;计算机网络用户71万多户,同比增长12.16%。
山顶“喊”话成历史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许多农民过去的生活愿望,小小的电话线承载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而在长沙农村的许多地方,这一梦想早已成了现实,一些农民朋友的书桌上甚至有了电脑。电话进村后,乡村巨变一线牵,电话成了农民致富路上的好帮手。
长沙县黄龙新村是全省为数不多的首批“电话村”之一,村支书王再德告诉记者,以前电话在村里还是个稀罕物,碰上有急事,村民要跑到镇上的邮电局排队打电话,非常不方便。现在村民们家里大多装上了电话,用上了电脑,农民足不出户,就能知道长沙市场上蔬菜、生猪等农产品的价格。省电信公司长沙县分公司副经理何梓光也向记者介绍,长沙县在全省是最早一批建成的“电话县”。
不仅富裕的地方如此,许多偏僻的村寨也架起了移动通信的信号基站。承担电信“村村通”重任的湖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移动通信信号已覆盖全省绝大部分乡镇,跑到山顶用手机“喊”话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