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四川中江老乡在成都荷花池市场“淘金”;3000多中江民工在北京奥运场馆“加班”;四大洋上,无数中江民工海上捕鱼。为彰显杰出的中江民工,鼓励农民打工致富,中江县政府出钱为农民工写书立传。近日,报告文学集《中江农民工》在成都隆重首发,标志着四川省劳动力步入品牌时代。
走出家乡驰骋海内外
“北京奥运会和我们中江紧密相连,现在3000多中江熟练工人在为北京奥运场馆加班加点。”中江县劳务输出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据了解,这3000多建筑工人的“领导”是35岁的中江农民唐大权,他经过15年拼搏,已从一个中江山区走出来的扛木头的小工成为北京建筑市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带领的中江团队每年给家乡寄回4000多万元人民币。
1990年7月,中专毕业的唐大权怀揣200元离开了贫穷的中江老家,独自一人来到北京,好不容易才在一家建筑公司谋了份差事:在工地上扛木头。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他还去夜校充电。两年后,亚运会工程大兴土木,唐大权组织一批中江老乡揽到一些活路。1994年11月12日,工程封顶,唐大权和他的中江老乡成为“北京市青年突击队”,唐大权的队伍成了北京许多媒体追逐报道的对象。去年5月,唐大权获得美国林肯大学硕士学位。现在,他的建筑公司有3500多名员工,其中3000人来自中江。从北京亚运会到北京奥运会,唐大权和他的中江老乡已成为北京建筑市场响当当的劳务品牌。
像唐大权这样出类拔萃的农民工还有许多:高中学历的唐成茂走出中江到深圳闯荡,后成为广东知名作家;中江杨远礼、杨远弟、杨远富三弟兄在东莞创办自己的企业,指挥1300多员工为全球20个国家生产电话机;巴蜀笑星“中江表嫂”袁静凭借中江话“耍嘴皮子”闯天下;20多个中江农民去日本种菜;中江小伙子到印度洋上捕鱼……中江农民工正在改变许多城市人的生活。
政府在家当“保姆”
据调查,现在许多中江乡村里都是老人和小孩在家,年轻人几乎全都出门打工了,留守儿童多达7万余人。为解决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中江开全国先河,政府充当打工人员的“保姆”,成立生产帮扶、家庭后勤和民工维权三个小组,由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监护体系,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应急机制。
“英雄故乡、品牌农民”,中江县县委书记贾瑞云介绍说,中江人多地少,靠承包地连起码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必须把60多万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发展劳务经济。据介绍,作为141万人口大县的中江,去年有40多万人外出打工,挣回20多亿元,是中江县财政收入的13倍,劳务经济成为中江的支柱产业。当地流传一句话:要想富,快走打工路!农民的腰包鼓了,观念也变了,以前挣了钱,在乡下修新房就满足了,现在乡下房子不要了,到城里买房,过年在城里过,在宾馆里招待亲戚朋友。2005年,中江县城千余套商品房被外出打工人员“消化”。
“中江农民”成了品牌
贾瑞云认为,中江农民工吃苦耐劳、诚实自信,中江将在当地和北京组建两个农民工培训市场,政府埋单,免费培训中江农民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江县政府邀请省内知名作家,遍访四面八方打工的中江民工,出版报告文学集《中江农民工》,为他们树碑立传,鼓励更多的中江农民工外出创业。
在首发式上,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对中江县政府为农民工出钱写书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四川省劳动力步入品牌时代的重要标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22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