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奎画
本报记者 施芳
“你的卡片,偶非常稀饭……”、“老爸答应过几天陪偶去吃KPM”、“偶@……@”、“8147,偶只是粉想让泥开心”……越来越多家长发现,孩子嘴里不时迸出的字眼让自己搞不懂,他们担心:孩子动不动就“886”、“稀饭”、“虾米”地不好好说话,这会不会影响社会交往?要是把这些网络词汇用到作文里,老师看不懂怎么办?一些语文老师也不时为学生的作文所困惑:那满纸的符号是什么意思?这些让家长、老师搞不懂的“网络语言”正在热衷于上网的青少年中流行。
北京市二十五中的李孟辉同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网迷,在他看来,网络语言简洁、有意思,而且在网上大家都这么说,你如果跟不上潮流,网友们就会觉得你“老土”。至于写作文,他还不敢尝试使用网络语言,因为万一老师看不懂,作文就得不了分。
有几名学生说,用这些语言写日记最“保险”,因为家长一般很难弄懂写的是啥意思。一位绰号“甲克虫”的小网民说,我们从小就爱看卡通漫画、电视,现在又迷上了网络。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语言。那些啰嗦乏味的文字我最讨厌,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副图片就能说明白的,干吗要拐弯抹角来表达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些专家认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单词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运用范围。现在的小孩,都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北京市四中的语文老师赵燕梅表示,她基本能看懂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搞不懂时就去问问学生。这种开明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他们在作文中基本都能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她认为,网络语言也有优劣之分,适度使用会使语言更丰富,更有时代感。使用不当就会破坏语言的纯洁性,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老师应当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22日 第十一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