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洁 实习生柴攀
新闻提示
今天是第56个“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日前,记者就“日渐升级”的城市气象灾害采访了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郭迎春。 郭迎春说,一次严重的气象灾害,有可能使城市的发展停滞若干年。历史极端最高气温记录一再被改写、省会今冬几乎成了无雪之城、灰霾盖顶使城市的天空有阳光却无法灿烂、1999年的一场倾盆暴雨不到两个小时就使省会变成一片泽国……热害、旱灾、水患,甚至过去并不视其为灾害的雾也闹成了“气候”———2000年1月16日石家庄市出现一场大雾,10米之外茫茫一片。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用次数最多、频率最高、损失最大来评价气象灾害毫不为过。与其他灾害相比,气象灾害除了造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供电和生命财产安全等直接损失外,其所发生的连锁灾害、次生灾害更是非常巨大,如火灾、空气污染及传染病等。极端天气推陈出新,气象灾害频繁发生。郭迎春说,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无非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地表)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而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对地表改变的一切不良作为,对气象灾害无异于助纣为虐。
热害·热岛效应·闷烧之城
2005年6月11日至24日,我省中南部大部分县(市)出现了历史同期少见的酷热高温天气,全省平均最高气温比常年偏高4.3℃,保定、廊坊、石家庄、邯郸等地高温日数达10-13天,比常年同期偏高7.8℃,平均最高气温达到50年来历史同期最高,21日和23日最高气温突破40℃以上。如此长时间、高强度、范围广的“高烧”,造成了城市供水、供电罕见的紧张:石家庄高温时段,市区日均供水量比往年同期多4-5万吨;21、22日两天,石市呈现红色电力供需预警,曾出现全市用电负荷历史最高值,部分中小学因高温影响而下午停课。郭迎春以石家庄市为例,分析了人类活动为城市“加热”的途径。受地理位置及太行山的影响,石家庄市的高温日数北少南多、西部山区少于东部平原。赞皇、石家庄市、正定为高温相对多发区,这与太行山地形造成的焚风效应有关。有关人员研究表明,石家庄市区自西边烈士陵园沿中山路向东,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为市区温度高值区。这一区域为城市中心轴,是交通、工商业集中区,也是城市发展最快的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另外,石家庄市的高温日数多于同纬度的周边县市,说明下垫面的状况及人类活动也是导致高温空间分布差异的一个因素。观测发现,石家庄市区比离市区15公里的正定气温偏高0.4-0.7℃。研究结论是,在自然条件总体高温分布的基础上,城市热岛是对气温影响最突出的特征。城市人口密度高、原有的自然下垫面,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充,形成了以混凝土建筑物和柏油路为主的立体下垫面,其不透水性、导热率、热容量、反射率及立体性等,加上城市中人为热释放量很大等等许多因素,最终导致近地层温度高于郊区农村,形成“热岛效应”。另外,市区内燃烧大量燃煤,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微粒,温室效应使城市温度增加。经观测发现,石家庄市夏季高温、闷热日数呈增多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后,增长趋势尤为显著,“破记录事件”出现频次增加。这种增长趋势正好与省会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趋势相同。
旱灾·污染微粒·无雨之城
“偏少”是这些年降水情况的常用词。去年6月中旬—7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少40%,保定市部分地区比常年偏少80%以上。11月—12月,全省平均降雨量仅为2.8毫米,比常年偏少80%,11月份,石家庄比历年同期降水更是偏少82%。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秋冬连旱。很富有戏剧性而又最令省会人尴尬的是,今冬,当周边省、市以及省内大部分地区普遍降雪甚至大雪成灾时,石家庄却成为这连片白雪中的一块“旱地”。郭迎春说,近年来,副热带高压位置相对于我省来说,偏东、偏南、偏弱,这就使得自东南方向海洋上向我省输送的水汽偏少,与此同时,北方来的冷空气相对较弱,这样的条件无法形成降水。就城市自身环境来说,城市上空漂浮着非常多的气溶胶微粒,从目前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研究结果来看,初步迹象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气溶胶增加使降水减少可能性。通常,气溶胶是指直径大小多在十几微米以下的大气悬浮微粒。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多气溶胶会形成云的凝结核,如果云中凝结核都在争夺云里一定量的水汽,致使云中小水滴难以长大,最终可能会延缓雨滴的形成和降落。
积涝·排水不畅·水泡之城
1999年8月22日下午,一场倾盆暴雨突袭省会石家庄,不到两个小时,市区北部雨量达70毫米,大部分市区变成一片泽国。全市19座地道桥中有14座因积水而中断交通,其中正定大街地道桥积水接近桥顶,还出现了一车乘客被积水围困的险情。郭迎春说,尽管近些年我省的降水偏少,但局地暴雨灾害仍有发生,仅去年,我省就出现了29个暴雨日。与平原农村地表相比,暴雨突然从天上狂倒到被水泥封住地面的城市,如果没有畅通的排水管网,必然造成“城市积涝”。在我省多数城市,部分排水管网建设时间过早,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规模。
风沙·平地起尘·混浊之城
千万别以为风沙天城市上空的沙尘物质主要来源于戈壁和沙漠。据统计,去年,我省沙尘天气以扬沙为主,占总沙尘日数的72%,沙尘暴仅占9%。扬沙天气的发生一般需要两个条件:本地地表丰富的松散干燥的沙尘以及足够持久的风力。郭迎春说,城市地表裸土、建筑砂石、城市市区周边大面积城建扩展区内绿化较差、疏松裸土分布较广等,为扬沙储备了大量的“物质来源”,干涸的滹沱河就是一个“储备库”。同时,建筑物的“狭管效应”使城市局部风速增大,又为强大气流助了力。“狭管效应”是城市建设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城市高层建筑增多,在城市刮起六七级大风时,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可以达到十二级以上。
雾霾·大气污染·迷蒙之城
2005年,我省平均年日照数为2506.7小时,较常年偏少91.2小时,其中冬季全省平均季日照时数为450.9小时,比常年偏少97.0小时。除了阴雨天外,城市日照时数减少与雾、霾增加有直接的关系。郭迎春说,过去,雾并没有被列入我省的气象灾害之列,现在,大雾频发,雾出现时,污染物不易扩散、不被稀释,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另外,因为能见度差,交通、航空受到极大的影响。浓雾中,空气湿度大,且含有较多的污染物质,结露在输变电设备的表层,致使设备绝缘能力迅速下降。据统计,从2005年7月开始发布气象预警到现在,我省共发布了19次各类预警信息,其中7次是大雾。特别是今年以来,9次预警中共有5次是大雾预警。城市大气中的各类污染物为雾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凝结核,当风力弱、相对温度大,大气层结稳定或有逆温层存在时,形成雾在所难免。“霾”堪称是雾的姊妹,有的城市,如省会石家庄市区总是被罩在一片烟雾中,这就是“霾”。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足够的气溶胶粒子,风小,空气湿度大。低空边界层的混合层内混有气溶胶,因为这些细小颗粒物具有很强的消光性,致使大气能见度下降,天灰蒙蒙。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有害于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这些粒子可直接被人体吸入,很容易沉积于人的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
防灾·科学发展·宜居之城
“宜居”是城市建设的目标。面对种种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正是人们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我省各级气象部门一直以气象服务于大众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近年来,不断提高灾害预报水平,提高观测精度,对灾害天气连续进行高科技手段跟踪监测,及时发布中、短、临近预报,发布各种天气预警信号,开展灾害性天气和突发事件应急服务等工作。郭迎春说,气象科技在建设宜居城市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规划必须考虑气候条件、气象灾害的影响,要采取种种科学措施调节城市小气候。“城市必须理性面对气象灾害,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科学建设现代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