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22日讯 记者宋冰报道:今天时值“世界水日”,以“水·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首届水文化高峰论坛,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水资源的紧缺,越来越多地成为制约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水资源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技术、工程及行政的功能,同时,更要依靠文化力量的支撑。论坛由世界水文化研究会和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发展中心主办。
目前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预计到21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凯伦女士在论坛上指出,水不仅是一种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要将用水、管水、治水与现代文明、人类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文化层面去发掘古人成功的经验,更好地弘扬水文化,传播水文化。
论坛通过了《北京市水文化宣言》,倡导全社会树立起一面鲜艳的“水文化”旗帜,激励人们为发展先进水文化、水行业,加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链接:世界水日
今年3月22日是第14个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为“水与文化”。
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的建议,通过了第193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以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同时,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新华社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23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