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崔永平演示皮影
在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金桥花园的橙红色楼群中,有一个单元格外引人注目,入口处两边悬挂着中英文对照的宣传牌,上面写着“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简介”。
这是一座很特别的博物馆,它由一层的三套居室改造而成,不过200多平方米大,却容纳了3万余件皮影作品。
与这些皮影住在一起的是原北京皮影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崔永平夫妇。老崔今年61岁,退休以后,与爱人王淑琴一起开办了这家博物馆。
从小结缘,20年辛劳办成展馆
“父母生了8个孩子,我是大哥,那会儿家穷,我11岁就辍学了。”崔永平说。
上个世纪60年代,崔永平和王淑琴双双考进北京皮影剧团。“那时我才14岁,在皮影剧团里什么都学,制作、美术、音乐、导演、演员、操纵,我样样都会。”崔永平自编自导的《孟姜女》、《封神演义》、《宝莲灯》等众多皮影剧目至今让观众记忆犹新。
“1983年我们第一次去法国演出,当时法国就有中国皮影博物馆,中国却没有。我感到很惭愧,从那时起,我就决心一定要在中国开家皮影博物馆。”老崔说。
为了筹办皮影博物馆,崔永平深入民间,搜集各种有关皮影的珍贵资料,从一些老艺人手中将许多皮影精品买回来。其中既有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皮影作品,也有河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不同题材的皮影样本。至今,共收集到各地、各流派颇具代表性的皮影样本达万余件、书籍百余册。
1993年,崔永平因中风导致半身不遂。经过3年的康复,病情刚刚好转,他又琢磨起办博物馆的事儿。“办馆首先要资金,可是家里的开销都投在了治病上,上哪弄那么多钱去啊。”王淑琴说,“我们俩想尽办法筹集资金,甚至还在路边开了公用电话亭兼卖冰棍,一天也只能挣70多块钱,生活上更是能省就省。”
2004年4月,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终于开馆了。
风靡海外,老外也来拜师学艺
老崔夫妇多次应邀前往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演出、开讲座。
“外国人特别喜欢中国的皮影,过圣诞节啊,大使夫人、孩子过生日啊,我们俩必到,再找3个学生,5个人就能把舞台支起来表演了,而且反响很棒。我们走到哪个国家就把皮影艺术带到哪个国家,让外国人知道皮影是咱们中国人的艺术。”王淑琴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特别兴奋。
一次在法兰克福芭蕾舞剧场的演出,让崔永平夫妇格外难忘。能容纳1000多人的剧场场场爆满,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老崔和他的两个助手从后台出来谢幕12次,观众仍按捺不住兴奋的情绪,使劲儿地鼓掌。
“当时我感动得哭了,有这么多人喜欢皮影,而且还是外国人。”说到动情处,老崔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在北京新街口开班教授皮影艺术的时候,外国人来学习的特别多。”他们来自日本、德国、美国、秘鲁等国,有的是在国际学校、北京语言大学读书的学生,有的是专程来中国学习皮影艺术。崔老说,“从制作到表演,他们学得津津有味。”来自德国汉堡的老教师托梅·路易丝学成后在汉堡办起了皮影博物馆,如今77岁高龄的路易丝还时常和崔老交流皮影艺术。
尽藏精品,写史流传皮影艺术
“皮影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比京剧还早1700多年呢,它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一说起皮影艺术,崔永平如数家珍。
博物馆里展出了皮影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和道具以及老崔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皮影精品。馆内的布置、装订、文字说明,都是崔老病愈后用左手一一完成的。崔老指着一套名为“十八层地狱”的皮影精品说:“这套皮影是我从河北省一个老艺人手里买来的,世上也仅此一套了。”
靠窗的一张白色幕布上挂满了生、旦、净、末、丑共500个皮影头像。“这是我在卖冰棍儿的时候用左手做的,大概花了3个月的时间。”崔老说。这些皮影头像,没有一个重样的,个个雕功精致,颜色鲜艳,神态各异,眉间眼底透露出几分灵气。
闲暇之余,老崔还在撰写《中国皮影史》。他说:“我希望能收更多的年轻人学艺,让皮影艺术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23日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