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客在仔细观赏景泰蓝掐丝工艺
本报记者 鄂平玲 摄
初春时节,我们随驻北京的美国、厄瓜多尔、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的80多位外交使节夫人组成的旅游团出发,兴冲冲地参与“春逛京城一日文化游”,品尝那传统京味风情的文化大餐。
体验景泰蓝制作
北京传统的手工艺品家族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之为国宝“京”粹的景泰蓝。它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为何流传数百年经久不衰呢?带着好奇和疑问,我们来到北京偏南一隅的北京市琺瑯厂。走进这家1956年创办的专营景泰蓝手工艺美术品的中华老字号,就仿佛来到金碧辉煌的工艺品展览馆。
景泰蓝又名珐琅,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精品。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明代的景泰年间,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故称“景泰蓝”。它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独特传统工艺于一身,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以浑厚淳朴、典雅华贵的特点,深得皇家贵胄的青睐。
在制作车间,隔着大玻璃窗,我们清晰地看到,制作景泰蓝经过了制胎、掐丝、点蓝、磨活、镀金(鎏金)等主要工序的手工操作现场。最能调动游客兴趣的是互动室,台面上有不少胎型,游客先近距离地观赏技师工作。有了灵感,还可以自己在胎型上小试身手,拿起细细的滴管,吸上不同的颜料,在铜制圆盘的胎型上“点蓝”。亲手操作的阿尔及利亚游客惊喜地说,目睹景泰蓝神奇的手工艺很高兴,制作的精品非常棒,自己能体验制作过程感到兴奋。北京琺瑯厂公司总经理衣福成高兴地介绍:1904年景泰蓝宝鼎就曾获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一等奖。近年,企业开展工业游以来每年迎来大批中外游客,去年9月又被批准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一批批游客更是接踵而来。目前,这里已经成为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工艺品的平台。
昔日皇室贵族把玩的景泰蓝,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3个展室兼销售大厅,集中了上千种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景泰蓝珍品,大到“候风地动仪”、“莲凤瓶”,小到7只一盒的戒指,琳琅满目的景泰蓝经典珍品,令人目不暇接。两名厄瓜多尔女游客,相中了漂亮的花插瓶,一次就买下8只。
喝大碗茶看精彩表演
来到前门西大街一处两座石狮子把门,充满老北京风情建筑的老舍茶馆前,淳朴的大碗茶香扑面而来,中外游客纷纷端起大碗茶细细品尝。这家以老舍先生以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和传统京味佳肴茶宴,特别是每晚的精彩演出而名冠京城。
迈进茶馆,“请了您呐!”穿长衫戴瓜皮帽伙计那一声地道的京腔,透出一股别致的温情。
沿木制楼梯走到3层厅堂。呵,大红灯笼高悬、一水儿的老式红木家什,把厅堂映衬得古色十足。年轻的小伙子,举着插在草编柱上的串串糖葫芦,诱人品尝;另侧的一溜儿桌上,摆放着小窝头、糖卷果、豌豆黄、小枣凉糕等10种宫廷细点,各个都像精雕细刻的艺术品。里面的两排木桌前,几位传统手工艺大师正现场捏泥人、做风车、速剪影、剪窗花、吹糖人等平日难得一见的老北京活计。在熙熙攘攘的环境中,我们似乎穿越时空,置身于活生生的老北京市井风情场景里……
最忙乎的是手工速剪影技艺王师傅,他手指灵活多变,几分钟就为漂亮的外国女游客,剪出了逼真的人物像作品,赢得掌声阵阵。大开眼界的游客,排列等待也想得到自己的剪影像。
一阵锣鼓声后,大幕徐徐拉开。曲艺、戏剧等传统京味文化艺术节目,先后登场,看得人喜笑颜开。尤其是变脸等精湛的演出,逗得游客惊叹不已。
北京画院赏国宝艺术
从老城区前门往东,我们来到位于朝阳区的北京画院美术馆。这是去年9月新落成的文化场所,也是齐白石纪念馆的所在地。
北京画院美术馆作为散发着北京独特艺术气息的场馆,珍藏着李可染、李苦禅、潘天寿、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吴昌硕等艺术大家的众多丹青墨宝珍品。仅齐白石的绘画、书法、石印、手札等珍品,就达上千件。齐白石的这些系列作品,以不同专题常年展出。
倘佯于“北京画院院藏精品展”、“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等4大展馆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名山大川、花鸟虫草、古今人物等绘画作品,无处不散发出艺术的芬芳。最让我们惊叹的是,北京画院美术馆镇馆宝珍品———《万山红遍》,乃李可染先生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幅国画,以气势磅礴、耐人寻味的独到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估价达5000多万元,游客闻之争相在艺术珍品前拍照留念。
走进宽敞明亮的创作室,70多岁的王老先生正在现场泼墨,创作山水国画,老艺术家作画时气定心凝、胸有成竹的风格与气质,感染着大家的思绪。新加坡游客王丽珠轻声告诉我们,欣赏北京画院美术馆艺术大师们的作品,特别是听了讲解观赏艺术的知识,更加喜爱中国的国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23日 第六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