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雪村绘
本报记者 曲昌荣
在河南,郑永和是个传奇人物。穆青同志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仨书记。”这三个书记:一个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一个是带领修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第三个便是郑永和。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大乱,辉县大干”,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带领全县人民,以愚公精神劈山凿壁,架桥修路,改变旧貌,本报为之刊发长篇通讯《辉县人民干得好》。
现在,记者见到的是满头白发、精神抖擞的离休老党员郑永和!17年离休生活,他把自己留在了太行山上,留在了山里的群众中间!
治虫除害
让太行山的果树,结出累累硕果
“老书记又来了!”晌午时分,静静的山村突然异常热闹起来,乡亲们闻讯纷纷出门。85岁的郑永和乐呵呵地站在场院中间,乡亲们望着那张刻满沧桑印记的脸庞,争相握住那双粗糙的大手。面条汤端上了桌,小米焖饭盛满了碗,77岁的孙振武老汉硬让郑永和吃了一个水饺……3月16日,在河南省辉县市尖山洼村,山里的乡亲们簇拥着的,是他们的老书记郑永和!
1989年,郑永和从河南省委副书记任上离休,他告别了省城优裕的晚年生活,回到辉县,领着24名离退休老干部,成立了一个服务队,他出任队长,戏称“老头队”。
太行山盛产的山果,这些年饱受虫害之苦。这支特殊的队伍,首先向虫害开战。郑永和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山楂没虫,楝子不红(一红就意味着有虫),核桃不黑(肉没有霉烂),柿不落英。他们请了几位大学教授、治虫专家和林业技术员来当老师,学习治虫知识与治虫技术,又组织科普人员编写了一套防治病虫害的资料,很通俗,让山里人看得明白,分送到一户户果农家。他自己下到常村乡的一个村里,找了个病虫害最严重的柿树园,带着家里人一起进行治虫试验、科学管理。
就这样,郑永和与老干部服务队活跃在太行山4个县级市的15个乡镇45个村庄中,为老百姓治虫除害,植树造林,修路打洞……一年又一年,“老头队”不断壮大。老书记走到哪里,那比夕阳还火热的情怀就燃烧到哪里!
修渠引水
群众最盼望的,是他豁上命也想干成的
为群众修渠引水,是郑永和与老干部们为乡亲们服务的一件大事。他们想尽千方百计,却始终不要一分钱报酬。
巍巍太行山,郑永和与老伙计们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锅碗瓢勺咱都有,油盐酱醋都带全,两块石头支起锅,一会儿面条做出来!”艰苦的奔波没能磨去郑永和的笑容,群众最盼望的事办不成,却让他心头如垒大石。
有次吃过饭后,大伙儿不见了郑永和,在僻静处找到他时,他正默默流泪:“我跑了这么长时间都没给群众办成(修渠)这事,心中有愧,对不起群众!”又有一次,郑永和对杨有金、原永两位老干部说:“这个北干渠,我就不相信没人修!总要有人修哩。到时候,就是我80岁了,你们俩也要扶着我过来瞧瞧。”说着,又忍不住老泪纵横。
虽然也有挫折,郑永和始终未曾气馁。他呼吁、协调,带头苦干,辉县最大的北干渠正式通水、北干渠赵窑倒虹吸工程完工、红岩塘坝工程开工了……
2005年7月的一天,一直身体健壮,走路带风的郑永和突然摔了一跤。刚开始,他还没当回事,老干部服务队副队长杨有金劝他抓紧去医院:“老书记,你毕竟是80多岁的人了。我得批评你两句,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郑永和一摆手:“你这个同志就是事多,我们要把精力多放在工程上。”没过一会儿,他的脸就肿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第二天陷入昏迷。紧急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脑积水。经全力抢救,术后的郑永和终于摆脱生命危险。即使在昏迷中,他也常常喃喃而语“尖山洼”、“北干渠”、“老干部服务队”……
省里领导来看望他时,郑永和没提身体状况,唯一的要求就是:“多关注一下红岩塘坝工程。”直到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张成智给他带来50万元的工程用款筹划,郑永和才开心地笑了。
回首往事
干部有退休的时候,党员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
3月19日,记者见到郑永和时,他的身体正逐渐恢复。几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平房里,摆设很是简单。家里人说,老头回来后,让房子里多了三样东西:一是放大镜,二是日光灯,三就是一张水利规划图,规划图上面的蓝线是已修完的沟渠,黄线是还没完工的。家里一旦来客人,郑永和总要先拉着唠唠这些工程,还有他们的规划。
回忆起这些年做的事情,郑永和露出遗憾的表情,“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的身体不中了,老干部服务队的工作就交给杨有金他们了。有人问我干这么多是否吃亏,我说现在没有吃亏的事情,真正吃亏的是我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没有享受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一直这样认为,干部有退休的时候,党员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23日 第五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