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丽家园》
饶曙光
近些年,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立足于本土文化关怀和平民情怀,在突出新疆特色的基础上更注重对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的深入开掘,最近推出了《吐鲁番情歌》和《美丽家园》两部影片,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它们在令人欣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吐鲁番情歌》聚焦于新疆吐鲁番两家维吾尔家庭的情感生活,展现了他们宽容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影片以耳熟能详的新疆四首经典情歌串联起四段独特的爱情故事,借鉴类型片的一些叙事手法,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歌舞片模式”。影片精致的画面、幽默的台词、动人的音乐,聚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听奇观。影片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从生活以及人物性格本身生发出来的喜剧情趣,产生出独特的喜剧效果。可以说,《吐鲁番情歌》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一部令人赏心悦目和快乐的电影。《美丽家园》则以一种现代的宏观的角度来描述和审视草原乡村文化与都市现代文化的激烈冲突乃至矛盾,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哈萨克族胡纳泰一家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所引发的亲情以及爱情的冲撞、彷徨、眷恋。影片入木三分地表现了两代人之间文化选择的冲突和对抗,不少这样的段落和场面令人动容,催人泪下。《吐鲁番情歌》和《美丽家园》,不仅仅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和人才脱颖而出———这正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但是,两部影片的创作中也反映出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面对市场经济大潮、面对严酷的电影市场竞争的矛盾心理、游移态度乃至尴尬的生存处境。换句话说,创作人员在艺术表达和市场、艺术路线和商业路线之间游移不定乃至无所适从。如《吐鲁番情歌》借鉴了类型化电影的策略,但并不彻底;《美丽家园》选择了“艺术路线”,但又没有正面描写小叔子和嫂子之间的情感冲突,使得影片失去了不少所谓艺术电影的“看点”。所有这些,也是所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所面临的共同的迷茫、困惑乃至尴尬的生存困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在新中国电影创作中一直占据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数量众多,不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局限,那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差不多是两种模式: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描写被剥削阶级斗倒剥削阶级,翻身得解放;二是以民族团结为准绳,描写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如何识破坏人挑拨离间,消除误会,加强团结。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阿诗玛》、《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等作品,它们拥有当时最大的观众群体,其产生的轰动效应至今让人回味无穷。进入新时期以后,《猎场扎撒》、《盗马贼》等影片另辟新径,用少数民族的眼光去审视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及其文化形态,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开拓了新生面,其中不乏“闪光的发现”,具有民族文化学及其人类学的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却失去了观众———这对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来说是致命的。
到了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去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故事片奖的《可可西里》、获得导演处女作奖的《静静的嘛呢石》以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提名的《花腰新娘》,都堪称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力作。相当一部分有成就的电影艺术家关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并创作出好作品,少数民族自身电影人才的专业素质有了长足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对少数民族生活的熟悉,对少数民族题材文化精神的把握,以及用现代眼光去审视少数民族的多彩生活,使得他们的创作克服了少数民族影片题材雷同,常以民族服饰、风俗民情作为卖点,情节落入俗套、人物形象单薄等等毛病,超越了猎奇的层面,更真实和准确地反映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但令人担忧的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同时,却是市场的冷淡乃至残酷———要么票房成绩不尽如人意,要么根本进入不了主流院线市场。在引进大片、商业大片的轮番轰炸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已经被挤到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政治上的限制少了,压力小了,但经济压力、市场压力却大了。创作者们苦苦地在艺术表达和市场压力之间寻找平衡,寻找生路,面临很多困难和迷茫,有些不知所措。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要在市场中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成功“突围”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应该采取分类指导、政府扶持的做法。从文化战略建设的角度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仅要给观众提供娱乐,同时更要承担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一个民族复兴的前提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对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文化融合和凝聚而成的“中华大文化”。可以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设“中华大文化”、防范和抵御“西化”的文化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有必要运用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健康、持续发展。如是,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会迎来新的创作高潮。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23日 第九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