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煤老板”蔡加科掏钱修建的移民新村马上就要交付使用了。(资料照片)
一方是赞扬之语,一方是争执之声,一份“劝富济贫”的“红头文件”已经执行了两年,但由它引发的议论一直没断。
出台这份文件的山西省乡宁县,全县共有100多座煤矿,年产煤1000多万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2004年春,乡宁县委、县政府联合发文,要求县内每一座合法煤矿企业兴办或联办一项带动农民增收的非煤产业,以及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具体标准是:每卖1吨煤,拿出30元用于“一业一事”。为此,县里还成立了“一矿一业一事”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乡宁县的领导称,“我们是在引导先富起来的人做力所能及的帮困扶贫事业,是在探索一条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不存在强迫摊派的问题。”
当地的“煤老板”张文泉说,县里虽然有要求,但活动主要靠自愿,没搞硬性摊派。
乡宁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这份“红头文件”的由来。原来,2002年以来,煤炭市场价格不断攀升,煤炭产业发展迅速,煤炭企业收入增长很快,“煤老板”收入不薄。据当地的估算,全县100多个煤矿的资产约在100亿元,而县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578元。与此同时,针对煤炭开采的群众信访也明显增多,有的反映土地塌陷、房屋裂缝,有的反映地下水污染、老百姓吃水困难……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乡宁这个煤炭大县,竟然接连发生农村学校学生大冬天上课挨冻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学校买不起煤。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县里煤矿多、产煤多、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乡宁县政府开始进行“劝富济贫”,兴办非煤产业试点。
农村学校是这项活动的最大受益者。石窑村小学原来的校舍处于泥石流滑坡地段,面积小、教室少,除了三四五年级的学生能在学校上课外,一二年级的学生只能呆在家里。去年几家煤矿共同投资450万元重建学校,崭新的校舍,齐全的设施,让师生们眉开眼笑。像这样新盖的农村学校,在乡宁县一下子增多了86所。
乡宁县“一矿一业一事”活动开展两年来,截至今年1月底,累计募集各种资金6.5亿元,用这笔钱已兴办富民项目约200个,形成了一批牧业、养殖业和生物制品等非煤产业,还修建了多处道路、房屋和学校。
然而,乡宁的做法引起的争执也异常激烈。有人认为,乡宁县的这种做法是“逼富济贫”、“劫富济贫”、“杀富济贫”,县委、县政府有利用职权搞摊派之嫌;有人认为,这种做法缺乏法律依据;还有人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地方经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政府都应该采取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手段和方式,乡宁县的做法明显有违市场经济原则。
碰撞
当地干部:
没动用强制措施,怎么能说是逼?
乡宁县县长张效彪:“煤老板”以前比谁买的车好,现在比谁做的公益事业多。
乡宁县“一矿一业一事”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贺国家:开展这个活动是引导性的,前提也是自愿的,我们自始至终就没有动用强制措施,没有哪一个矿因为不参与活动而受到行政制裁,怎么能说是逼呢?
乡宁县管头镇党委书记王二虎:我们镇用煤炭企业拿出的5000多万元发展畜牧业,如今已建成了八大养殖园区、15个养殖小区和一个年加工1500只羊、100头牛的肉制品生产线。这样发展下去,畜牧业将会成为全镇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有一天煤炭挖尽了,畜牧业将会是我们强镇富民的指望。
当地农民:
办好事弥补污染和裂缝,受之无愧
乡宁县胜南湾村农民王玉胜:我以前和村里其他人一样,靠种几亩玉米来维持生活。去年到胜南湾矿投资建起的养殖园区养牛,日子就好了起来。20多头牛,一个月挣900多块钱,总算有个干头了。
乡宁县井上村农民李海龙:这里的资源以前当做商品卖走了,污染和裂缝留下了,拿钱为群众办好事弥补弥补,应该!我的两个孩子在扩建一新的井上中心学校上学,从新学期起全部免费,我觉得受之无愧。
当地“煤老板”:
善举在阳光下进行,心情轻松多了
乡宁县煤炭企业经营者蔡加科:我除按有关政策新建了30户人家的移民新村之外,还为当地修了一所学校和一条柏油路,为全村的村民家里装了闭路电视,总共投入500多万元。按说,我只要尽了纳税义务和补偿义务,做其它的就看我自己了。但我觉得政府这样的引导很好,使我们的善举在阳光下进行,纳入有序的轨道,你做了啥,大家都知道,政府和群众都说好,与周边的各种纠纷和麻烦减少了许多,现在心情轻松多了。专家:
动机好,行政方式也应适当
山西省行政学院副教授张建伟:这种做法动机也许是好的。“劝富济贫”没错,引导也没错。关键是用什么方式去引导,是行政命令还是倡导?不管怎么讲,文件中还规定了具体数额,这种方式是容易引起质疑的。(记者安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