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龙扫描:汽车驶进浏阳沿溪镇的沙龙村,眼前三纵四横的水泥路网、风格独特的农民公寓、整齐划一的农田丘块、排列有序的蔬菜大棚、四通八达的标准渠道,让记者觉得这“小康样板、农民乐园”果然名不虚传。沙龙村早在2001年就高起点制定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地设置住宅区、工业区、种植区和养殖区,全村90%的耕地实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数字为证,近5年时间,沙龙村共拓宽道路26公里,修建标准水渠41公里,电话用户达1069户,宽带网接入921户,规划有旺龙、蝴蝶、南海三个农民别墅区共计18万平方米360栋,现已完善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30户农家入住蝴蝶花园。 村支书任上一干就是10年,谭应梅(右二)心里时刻惦记着沙龙村的发展,自然在村民中树起了十足的威信,村民们对他也十分地服行。瞧,在圳边组村民家,村民们正认真地与他交流今年的蔬菜种植想法。周柏平摄
谭应梅印象:眼前这位身著西装、精明能干的中年汉子就是村支书谭应梅。从1996年走马上任,整整10年的光阴,在他的带领下,当年“无资源优势、无区位优势、无人缘优势”的“三无村”,如今成为湖南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千余元提高到2005年的5480元。今年1月,他从北京领回“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的奖牌。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为沙龙的富裕奋斗了10年?下面这朴实的问答记录了谭应梅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1984年退伍回乡的,当了两年村会计,后来又没干了,直到1996年才又出任村支书,你并不太想当村干部么?1986年到1996年这10年你在忙什么呢?
谭应梅(以下简称“谭”):讲句老实话,在部队我干得不错,本来有可能留在城里的,但我选择了回来。回到家乡很失落,当时的沙龙村十分闭塞,不少农户喝别人的喜酒要卖谷换钱,去看岳母娘也要靠卖谷换钱,到了年底一大家子就没饭吃,全靠返销粮。我当时不是不想当村干部,而是想自己要先富起来。
记:办企业是你掘得的“第一桶金”,上世纪八十年代你就成了令人羡慕的“万元户”,你是如何致富的?
谭:我先是邀了四个人合伙承包了村上的花炮厂干了两年,后来又与老兄一起搞化工厂做花炮原料,5年时间积累了些家底,也就是你所说的万元户吧。1989年,我是村上第一个盖起红砖楼房的!然后我决定搞个校办工厂,又赚了七八万元吧,搞企业经营,村上公认我还是蛮有头脑的,至今我还有个企业。不过现在当村支书,没有精力去打点,交给爱人当“一把手”去了,一年要少赚一二十万!
画外音:自己先具有带头致富能力,才会具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这无疑是谭应梅的特质之一。(“画外音”部分建议编排时用黑体字)
记:1994年,村上学校危房改建,怎么变成了你牵头?你当时并不是村干部啊?
谭:是的,当时我并不是村干部,但我是党员,又在办校办工厂,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再加上当时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是我提出来的,要建就建楼房!建平房一是不符合今后发展趋势,二是占用土地过多,不利于孩子们课间活动。最后问题卡在资金上,我当时就表态,村上设法筹集5万元,其他的钱我负责。
记:当时建栋楼房起码要十几万元,你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搞学校建设,不怕厂里没有资金周转?
谭:当时根本没想别的,300多个学生伢子上不成课了,一下雨就怕房子垮,到了这个地步,当然先要建好学校。本来我办校办工厂这几年,每年都为学校办了件实事,食堂、厕所、厨房,都是我拿钱改造好的。钱,只要想办法总是寻得回的,而人如果耽误了,补也补不回来啊!
记:最后学校盖楼房了吗?你花了多少钱?
谭:当然盖了,最后花了16万元,建了我们沿溪镇第一栋教学楼。村上出了几万,我拿了几万,还负债3万多元,也是我到处找浏阳市领导和教育部门解决的。1996年,我当了村支书后,又盖了第二栋学校综合楼,学校教学条件和设施得到彻底改善,当年实现了入学率、巩固率两个100%,这可是我们沙龙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记:你屋里人没意见?
谭:我在为大伙办好事,他们不会反对的。我82岁的父亲还帮我到学校工地守了一个多星期材料呢。
画外音: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一个村官所必须具备的超前眼光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学校危房改建过程中,在谭应梅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记:1996年你走马上任当上村支书,头一件事是干什么?
谭:头一件事就是推广种菜。如何让沙龙村富起来,让乡亲们收入多起来,为了这个,我绞尽脑汁。考虑到当时村上根本没有家底,村民们袋中更没有本钱,我决定从不要什么大投入的事干起,我到开福区的陈家渡蔬菜基地转了几天,回来决定推广种菜。
记:不种田而种菜,别人不想种怎么办?
谭:农民最实际,我帮他们算账,种一亩田赚多少钱,种一亩菜赚多少钱,我带他们到陈家渡去看,大棚菜虽然花点本钱,但赚头比种粮大得多。当然,也有村民对我讲,谭书记,是你喊我们种菜的,如果菜卖不出去,亏了本,我们没有饭吃,就会带老婆孩子到你屋里去吃!我说好,你们大胆种,亏了我负责。话是这么说,当时心里还是有点打鼓,毕竟不是一点点地,是50亩!
记:赚了吗?没人到你家吃饭吧?(笑)
谭:赚了,头年年底一算账,最高的一亩卖菜收入3100元,最少的也有620元,(种一亩粮当时只能卖500余元)二十几户村民尝到了甜头,起了示范作用,第二年村上就推广到100亩。我请来省农科院的老师到地里上课,豆角、茄子、黄瓜、藤豆,什么赚钱种什么,边学边干,村上统一搞车子运到马王堆蔬菜市场。第二年年终一算,一亩地年均利润达1500元。我热热闹闹开了个村民大会,让种菜专业户胸戴红花上台领奖,虽然奖品只有一个铁桶,可这下把村民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第三年,沙龙村的大棚菜种植面积就达到600余亩,第四年到了1000亩,真正有了规模效应。
记:你蛮有办法的,规模搞起来了又想什么呢?
谭:怕卖菜难,想流通环节啦。我在红星大市场和马王堆蔬菜市场搞了两个蔬菜销售专柜,安排一个组长专门负责联系流通渠道。又通过与省农科院联系,在我们村建立了中南地区无公害蔬菜集成技术实验基地,引进了一套无公害蔬菜检测设备,成立了沙龙高科技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这样一来,减少中间环节,基本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如今,沙龙村的菜蛮有名气,成了品牌,长、株、潭的菜市场抢着要呢!
画外音:农业结构调整怎么搞?如何让农民从得实惠中换脑筋,村官们可以学学谭应梅的方法。
记:沙龙村的规划搞得很早,为什么早在五六年前你就想起要搞村庄规划?
谭:2000年,我到华西村去参观学习,很受启发!脑子里老是琢磨,沙龙村能建成华西村那个样子多好。回来后,我又到长沙周边的咸嘉新村、红星农民新村看,不仅我自己看,我还带了7个村支两委的干部和部分组长、建房代表一起看,大家议来议去,沙龙村的设施建设要搞好,首先得有个长远的规划,这个蓝图要几十年、上百年不落后才行。
记:做规划要花钱,你认为这个钱花得值么?
谭:当然值,就好比一个屋里要装修,当然先要设计一下,不能想到哪干到哪。我们村的规划是请浏阳市规划设计院做的,路网三纵四横,住宅区面积17.6公顷,都是按我们沙龙的实际精心设计的,设计人员在我们村住了两个半月呢。我们村的蓝图现在已经做到了2020年。
记:村民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热情高不高?
谭:这几年沙龙村逐步富起来了,大家手里有了钱,想盖房、想买车、想看大彩电用手机。但是路不行、电不行、渠不行,这些都制约了沙龙的发展,我们先后召开了30多次村支两委会议,把发展的思路先理清了,再召开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大会,把这些道理翻来覆去地讲清楚,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了,劲才会往一处使。你没看到我们村庄建设时投工投劳的场景,老的七十多岁,小的十几岁,真正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清基的清基,运土的运土,老党员劳力不行,就送茶送水。我们的村庄建设,群众捐款4万多元,投劳13000多个,因为大家晓得这是建设自己的家园。
画外音:幸福不会从天降,小康社会等不来,谭应梅明白了这个理,沙龙村的村民也明白了这个理,新农村建设就靠这么干出来!
记:你当了10年村官,有何感受?
谭:村官是最小的官,要吃得苦,受得累,听得空话,耐得麻烦。举个例,我每年花去的电话费高达4000多元,70%是为了村上的公务,但从来没有到村上报过一分钱。做规划的时候村上没钱,我自己先垫上4万元启动资金,碰到村民家中遇到困难,特别是天灾人祸的,我总是首先掏钱帮助,一年少说也要捐出去几千元,可我当村支书的收入每月不过七八百元。
记:你的付出村民们知道吗?
谭:他们看得到的,去年我上下浏阳百余次,找市里各部门联系汇报工作,都是自己负责食宿。中秋节的时候,我为了修村级公路的事,跑到省交通厅找厅长,头天半夜从家里出发,凌晨三点多钟赶到长沙,就是为了早上一上班就能在省交通厅门口等到厅长汇报情况。没有这种精神,沙龙的事情办不好的。
记:说说你最感动的时候。
谭:2003年9月,我由于白天在外跑资金,晚上还要到修路工地上去督查质量,长时间的劳累,我累病了,住进了浏阳市人民医院。那天我左手在打点滴,右手在写一份工作安排,30多名村民代表到医院看我,正好看到病床上的这一幕,他们说了“三怕”:一怕我生病,二怕我调走,三怕我不当这个村支书了。那真是肺腑之言,令我今生难忘。我当时就向他们承诺:即使我家里的企业每年少赚10万、20万元,我也先要把村上的事情办好。
画外音:听了这“三怕”,记者也很感动。一个村官,能如此赢得村民群众的衷心拥戴,这种收获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所以谭应梅干得无怨无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