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古代伟大的航海家,曾先后七次远航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2005年正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但其实啊,这位航海家本姓马,他叫马和,是一名太监。因在家排行第三,人称三宝太监。郑姓是明成祖朱棣赐给他的,是为了表彰郑和在一场战役当中所做出的贡献。 这是一场扭转战局的关键性战役。战役中朱棣打败了对手的50万大军,但他的一匹宝马却在这场战役中战死了。鉴于郑和在这次战役中的显赫战功,同时为了纪念自己的宝马,就将宝马战死的这个地方命名为郑,就是郑村坝。又把郑这个姓赐给了马和,马和于是就改名成了郑和。
封建时代将本朝帝王的姓称为国姓,赐国姓就是赐本朝皇帝的姓。而赐姓则可以是国姓,也可以不是国姓。赐国姓有几种,常见的是臣僚建立了特殊的功勋,为了表彰他的业绩,帝王将国姓赐予他作为一种荣耀。其次是少数民族归附称臣,也赐国姓以示安抚。郑和和郑成功都是属于特殊的功勋这么一种。郑成功曾经被隆武帝赐姓,姓朱,应该叫朱成功。但同样是皇帝赐姓,同样又发生在明朝,郑成功和郑和这两个人的情况就大有不同了。一般我们大家都称郑成功为国姓爷,但郑和就没这样的说法。当然啦,赐国姓在当时看来就更加尊贵了。
但既然是被皇帝赐姓了,满门都荣耀,那么为什么郑成功这个名字,还为我们大家现在所熟知呢?原因是赐国姓一般到了后世,也有改回本姓的。因为姓氏是代表血脉的延续,在宗族的社会里,荣耀是一时的,而认祖归宗是永恒的。
改姓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难避仇改姓、贪图势利荣华的冒姓,还有憎恨改姓等等。姓氏本来是血脉与世族的标志,当然不会轻易地去改变,只有到了身家性命难保,甚至危及后代的时侯才不得已而隐姓埋名,躲避灾难。所以避难避仇改姓的同时
也往往改名。
庄子和荀子,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可是这两位啊,他们的姓氏都要有人给他们改。两个人的姓氏因为与汉宣帝刘庄和汉明帝刘询的名字的读音相同,只能被迫改名。照理说他们都是先秦时期的人,与汉代的皇帝根本没有关系。但形势逼人,两老的后裔们也只能委曲求全了。不仅如此,两位大思想家虽然都已经到了棺材里,但是也不能逃过此劫。于是庄子从汉明帝开始只能称严子,因为庄严同义,所以改称严子;荀子在汉宣帝以后又变成了孙子。古代皇帝的霸道,由此也可见一斑。不过啊,随着汉代的灭亡,这两个人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要说这姓冯的和姓同的这两个姓的人,有可能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后裔。您信吗?司马迁因为受李陵案的牵连而被关入监牢。在他入狱期间,他的两个儿子为了防株连而被迫改了姓。其中长子司马临,从司马这个复姓当中取了这个马姓,再加一个二,就变成二马冯了;另一个儿子司马观,从复姓司马当中取出一个司字,在旁边加了一竖,就改姓同了。现今司马迁的故乡陕西韩城鬼东乡龙门寨徐村,虽然没有了司马这个姓,但村子里居住的冯姓、同姓却还有不少。千百年来,这冯、同两个姓一直都同祭一个祖宗,互不通婚,因为本来就是一家嘛。
赐国姓常被用作褒奖笼络臣属的一种有效手段,首开先河的是汉高祖刘邦,为了表彰项伯为鸿门宴上的保驾之功,他赐项伯姓刘。刘邦之后,历代帝王纷纷效仿。但国姓也常会惹出种种笑话,例如唐朝以“李”为国姓,法律上居然明文规定不准吃与“李”同音的鲤鱼。当然,这种规定并不可能真正长期实行。
作者简介:《文化中国》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纪实频道,于2006年新创办的一档闲聊式的讲述型栏目。它由主持人和嘉宾浅入深出,以故事趣说中国历史文化,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真实展示中国文化精华。让观众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听完一个故事,记住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智慧,启迪一个哲理,享受智慧人生,提升文化素质。
向观众“真实地讲述一切”是《文化中国》的理念。“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历史,看不完的细节,学不完的文化是《文化中国》的特色。
详细介绍请看:https://www.smg.cn/root/tv/documentary/index.aspx
完整视频请看:https://www.smgb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