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卫生部通报了年度碘盐监测结果。根据各地碘盐监测情况分析,2005年全国(除西藏)碘盐覆盖率98.11%,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35%。1978年起,我国开始在食盐中强制加碘。为确保居民吃上合格碘盐,从1994年起,国家对食盐进行专营管理,使食盐的生产、流通处于有效监督之下。 然而,碘盐普及之路并非一条坦途。12年来,盐业“正规军”一直在与私盐贩子斗智斗勇,究竟有无良策?12年来,碘盐价格始终是2元钱1公斤,而运输、人力和包装等市场化的成本已上涨许多,盐业部门如何破解经营难题?近日,笔者在我省采访时,看到了当前食盐专营中的一个缩影。
黔东南专营模式全国推广
197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卫生部到我省调查人口状况,工作组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意外地发现了几个“傻子村”——由于缺碘,这些村庄平均每家都有三四个痴呆成员。“傻名”不胫而走,人们用怜悯的目光打量这里——土壤里不含碘,谷物、蔬菜、水源、禽肉都严重贫碘,人们不可能通过饮食获得身体需要的碘元素。自从我国在食盐中强制加碘后,我省碘缺乏病新发病率大幅下降,“傻子村”的呆傻居民越来越少。但近些年来,外省不法分子违规开采的私盐开始悄悄涌向贵州。由于私盐不加碘,甚至是不宜食用的工业盐,所以价格相对便宜,吸引了一些居民购买。于是,在我省一些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盐罐子虽然满了,却仍然补不到碘,碘缺乏病一度死灰复燃。2003年,曾经背负“傻名”的黔东南自治州,率先摸索出一套好办法——2003年春节期间,该州锦屏县敦寨镇一户人家五口人,因食用从私盐贩子手中买来的劣质盐而中毒。同样的事故一再发生,促使镇政府下决心整顿食盐市场。一方面,调集公安、工商部门严打私盐;另一方面,要求盐业系统在镇上设食盐销售点,统一价格,定期进行质量检测;与此同时,严禁其他部门售盐。这样一来,劣质私盐完全没了销售渠道。锦屏围堵私盐的经验在全州迅速推广。不到一年,州内6县市共建成2176个碘盐销售点,基本满足全州430万人口的食盐需求。“碘盐防治缺碘病,盐罐加盖要密闭”——在黔东南的每个食盐专销点,都有这样的宣传画、宣传标语。为提高碘盐普及率,让居民学会正确吃盐,盐业公司免费向销售点提供统一的门店招牌、柜台、宣传资料等。黔东南的碘盐专营成效显著,目前该州碘缺乏病新发病率为零。“黔东南模式”强化了食盐专营政策下的食盐流通管理,可以有效地封杀伪劣私盐、遏制碘缺乏病。2005年,该模式在全国推广。
盐业部门面临难题
食盐是专营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12年来碘盐的供应价格始终是2元钱1公斤。可近些年,运输、人力等市场化的成本不断上涨,对于省内又不产盐的我省来说,平价碘盐就更显得“来之不易”。碘盐入黔路漫漫。黔东南自治州的碘盐主要来自江苏连云港、四川自贡等产盐区。从产盐区到州内各县乡,平均铁路运输里程为1250公里,下了火车走公路,平均里程86公里。接下来,还得人背、马驮、船渡。笔者采访的黔东南榕江县八吉村,被村前的江水、村后的群山包裹在一片绿意之中,全村2000多居民,全靠一条百余米长的吊桥与外界联系。挑盐工人喊着号子,小心翼翼地走过吊桥。而这,只是他们要走的第一段“险途”,在八吉村背后那些雾蒙蒙的山坳中,还有8个村子,最远的运盐计划乡距此160公里!目前,在交通发达地区,碘盐卖到2元钱1公斤,盐业公司还略有赚头。但在贵州,要维持这个价格,就得另想办法。“这些年,我们的日子很紧巴。”贵州盐业集团黔东南有限公司经理徐东江算了一笔账:在黔东南的一些县,吨盐从产区,经铁路、公路以及人背马驮到达销售终端时,成本达到了2510元,即每公斤要5元。“贵州盐业集团有个‘以近补远,抽肥补瘦’的内部调剂,把从大城市赚来的钱,补贴给山区。如果完全放开食盐市场,据测算,有些村落的食盐每公斤价格10元钱都不止!老百姓又可能去私盐贩子手里买劣质盐甚至工业盐,碘缺乏病将再度抬头!”尽管有内部调剂,盐业公司也是苦苦支撑。为压缩成本,贵州盐业集团黔东南公司已经连续几次减员分流。2004年,黔东南公司亏损300万元,2/3亏在运费上。黔东南公司这样的“困难户”在贵州有好几个,个个都需要省公司来照顾,省盐业集团手头也不宽裕。“食盐同粮食、棉花一样,属于战略物资,由国家统一定价。能不能考虑也给我们这个行业在税收政策上一些‘优待’?”贵州盐业集团董事长刘仰瑞说,他感觉自己的担子日益沉重。“当然,我们自身也要积极作为,既要持之以恒‘补瘦’,确保居民吃到便宜的合格碘盐,也要千方百计‘抽肥’,就是向差异化市场要利润,开发多用途盐。目前我们已开发了铁锌盐、锌碘盐、钙盐、核黄素盐、硒碘盐、腌渍盐等十几种盐,效益还不错。”刘仰瑞说。
专家观点
取消食盐专营的条件尚不具备
俞建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取消食盐专营起码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成熟的经营主体,成熟的消费者群体,有效的市场管理。从这三方面看,我国近期取消食盐专营的条件尚不具备。目前我国食盐市场无序竞争现象还相当严重,产盐区私采滥挖盐矿,偷运、私贩无碘伪劣食盐的情况并未完全杜绝,工业盐冒充食用盐充斥市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专营体制能最大程度保证人民群众的食盐安全。普及碘盐供应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政府却不能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因此,《食盐专营办法》规定由各级盐业公司负责加碘盐的经营。目前国内已形成覆盖城乡的碘盐专营生产经营体系,多年来保质保量完成了碘盐供应,同时也高效化解了突发事件对食盐供需产生的影响。计划管理是食盐专营的基础。目前国内各省的盐业公司分散在轻工、商业、粮食及供销社等系统,100多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也都是独立的经营主体。这种背景下,只有依靠国家计划调节,才能合理规划产能。价格是食盐专营的重要内容。盐属于低值笨重物品,流通费用远高于其他商品,必须由各省区通过统一食盐零售价对运费“以近补远”,才能使边远地区老百姓食用到低价碘盐。如果彻底放开食盐专营,允许生产企业直接进入市场,允许营销企业自主选择市场,据测算,国内食盐价格整体上会略有下降,比如沿海和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每人每年可节省几元钱,但全国却会有一半人口,主要是边远山区等落后地区的居民将付出更大的成本。为进一步巩固食盐专营的成果,保持合理的食盐生产能力,特别是改变制盐企业无序竞争的局面,我国盐行业今后应主要在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方面下功夫,走集团化之路,实现产销联合,按照“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的现代流通模式,推进食盐流通方式的改革,达到降低成本,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经营效率的目的,为实现下一阶段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警惕“害人盐”
除了用亚硝酸盐等工业用盐冒充食盐外,不法商贩还用芒硝加海水制成食盐牟取暴利。“害人盐”游走全国各地,仅2005年,全国工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整顿”期间,就查办各类涉盐案件10494件,没收违法盐品16477.9吨。专家提醒,目前国内的食盐市场实行统一管理,无论是哪种盐,都贴有盐业部门的防伪标识。消费者一定要购买合格碘盐。 作者:曲哲涵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