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正在急剧膨胀,这里聚集了数百万从全国各地拥入的外地人。尽管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乃至生儿育女,尽管一些人从外表看甚至比土生北京人更光鲜,但他们缺少北京人的身份象征———户口。他们自觉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又表示已无法离开这座城市。 有人将这些人称为“北漂”。在人流车流不息的首都,“北漂”一族追逐形形色色的梦想,品尝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
范明星走出北京火车站,手里提着箱子,怀揣家里给的6000元钱,这是他的全部财产。车站广场上,民办高校纷纷设摊,拉过路年轻人入校。范明星挑了其中一所。不必考试,交了3200元,这是一年学费和住宿费。范明星的“北漂”生涯从此开始。那是1997年,他19岁。
读了两年书,换了5份工作,漂流3个城市,交过3个女朋友,范明星最终又回到北京,在一家报纸做广告业务员。他决定长期留在北京,准备30岁前买房。范明星第一次听到“北漂”这个词,强烈的认同感霎时产生。他在“北漂”人网站上写道:“我们默默地、没有名分地漂泊在这个叫北京的地方,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界定“北漂”,是否拥有北京户口是重要的标准。自实行户籍制度起,凡进京工作的人必须由单位调入。食品供应、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有形利益,无不以无形的户口为前提。但很少有人将北京的农民工视为“北漂”,尽管他们同样没户口。“北漂”通常指拥有大学学历,从事脑力工作的外地年轻人。相比农民工只求养家糊口,“北漂”是带着梦想和目标到北京的。事实上,不少“北漂”拥有买车买楼的实力,有人还自己创业。
据统计,演艺圈“北漂”族在1992年约2万人,目前已达30万。近年,“北漂”大军呈现多样化。IT业、文学界、考试群体都聚集了大群“北漂”。一张张年轻面孔,挣扎求存,追寻梦想。截至2001年,在海淀这个高新科技区域,有10万没有北京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打工。按专家的说法,目前有380万“北漂”在北京工作、生活。
有人形容,“北漂”除了事实上的人身漂流,还包括一种心理漂流状态。“每天下班后,我总在路上徘徊很久,看着匆匆的行人和一辆辆驶过的车,总感觉自己原来是个孤单的人”,一名“北漂”写道。当前一些“不平等”政策加深了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外地人买房需办理暂住证,购买先打后付费的手机卡要先交押金,不能购买各公园的老人优惠年票。此外,“北漂”子女教育,也需额外付费。
尽管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尽管每天经历恼人的塞车和空气污染,“北漂”仍对北京不离不弃。至于原因,有人说京城机会多,有人说自己有“北京情结”,也有人说仅仅因为所爱的人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