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协委员激辩如何搞好社区医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双向转诊
双向转诊是指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互相转诊,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从而达到病人降低医药费的目的。
新快报讯 (记者钟起龙 陈凤琼 刘正旭 邢冉冉尹来)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就得发挥社区医院的作用。但广州目前社区医院过半亏损,针对如何救活社区医院,政协委员展开激烈辩论。但不少身为医院院长的政协委员认为双向转诊和帮扶是治标不治本,医疗体制不打破,社区医院就不能脱困,其公益性也会受到限制。 图:大医院看病需要排队,社区医院却病人稀少。(资料图片)宁彪/摄
建议双向转诊实现“小病到社区”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而基层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市政协委员谢礼雄提交提案指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站点投入不足,建设水平低,管理不到位,赋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六大功能未能全部实现,未收到预期的效益。
他说:“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形成大部分区级以下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医院门庭冷落,群众有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反常现象,而市级以上大医院承担着60%—80%病人的诊疗任务,客观上又加剧了看病难。”
谢礼雄建议,推进建立大中型医院对口联系和扶持的机制,推行检查结果共享,完善双向转诊工作制度,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卫生保健模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甲医院院长表示,由于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双向转诊要建立日常运行模式。需要探索一套既有激励机制,又合乎经济规律的制度。这位院长还认为,大医院参与社区医院的建设,如能做好将达到双赢的效果。
反对双向转诊只会“单向输送”
“实行双向的转诊制度,对于救活处于亏损状态的社区医院毫无用处。”市政协委员、海珠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世兴说。他认为实施这个措施后只会出现社区医院向上输送病人,而不见大医院向下转诊病人。刘世兴说,大医院具有资金、设备以及人才的优势,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是越大越强,不断扩张设立分部,最终对实力弱的社区医院大小通吃。
“去大医院看病的患者没有谁愿意回社区看病的。”增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杨伯铭抱怨。他说在社区医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后,依旧留不住病人,这中间的经济损失也没有人愿意埋单。
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王洪涛也说,根本在于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
治本关键在于扭转市场化方向
政协委员刘远明认为可以尝试,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他说:“造成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医疗保健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就是把医疗市场化了,背离了国情。”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想通过市场化来解决问题必然造成医院永无止境地追逐利益。而反过来看,医疗市场化的最终结果是造成政府在医疗投入逐渐下降,国家在医疗投入上虽然在量上上升,但在居民全部医疗消费所占的比例已由改革开放前的70%下降至现在的30%。
昨日,多名属于医疗界的市政协委员都强调一点,要救活濒死阶段的社区医院,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医疗体制。“一个大城市只保留几家大医院,负责疑难杂症,然后再按区域设置社区医院,国家来负责这些医疗工作人员的薪水。这样就可以完全实现医疗的公益性,也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记者调查:
“片医”上门居民省钱省力
新快报讯 (记者吴璇 通讯员 越宣叶小梅)去年4月,原属市政集团的市政医院通过投标,转变为越秀区建设街社区医院,像“片警”那样,包楼包户、负责社区居民健康的“片医”随之诞生。记者调查发现,这给建设街居民看小病、做体检等日常就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据了解,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大功能。中心为每两个社区配备了1名医师、1名护士和两名保健顾问。他们包楼包户、负责社区居民健康,专门针对居民的常见病、慢性病提供医疗服务,并建立健康档案。另外,他们一改以前的“坐堂就诊”,而是经常到社区内“巡诊”。而对老人、残疾人等不方便出行的居民,他们还会到居民家中为其看病。
据了解,“片医”已建立了近一万份居民健康档案,详细登记了居民的常见病、饮食习惯及平时常用药品等各种信息,并公布了医生、护士的姓名及其电话号码。
据越秀区建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院长唐福进介绍,社区中心的医生是经过专门培训并拿到上岗证的全科医生,建设街有居民5万多人,共有11名社区医生,达到了国家标准。
“在这一年多中,平均每月约有300多人前往就诊。”唐福进表示,社区医院最受老人欢迎,病人多数是社区老人。“社区医院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省钱。”75岁的居民钟姨告诉记者,以前坐公交车到大医院去看感冒,动辄花费几百元,而现在不但几十元就“搞掂”,而且只要打个电话,社区医生就可以上门了。
唐福进说,凡凭健康档案来此就医者,均可免去挂号费。还可以免去部分医疗费,对于那些低保户、残疾或孤寡人员还可以全部免去体检费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