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校长,圣马丁院长也谈到了关于中国学生在海外受教育的情形,您认为附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学习哪些经验,可以使得中国的艺术教育以及中国学生他们的作品和设计能够走向国外,达到这种国际化的目标。您有哪些打算呢?现在能够去海外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还是少部分,附中有没有扩招的项目?
张为之:这个是我们现在正在着力探讨的问题。学校的规模扩大,招收的学生可以多一些,我们就有条件突破原来的基本上从俄国写实的一个教学模式。 恐怕将来我们在设计这一块的投入会更多一些,招收学生也要求外语还有这方面要加强。如果我们反思附中教育上的得失的话,过去我们过分注重写生的技巧和技能,而忽略或者说学生的创造性和掌握更多的思维的方法和掌握更多的工具方面,确实是我们做的不足,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渐意识到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会请一些老师和国际院校进行交流。作为传统来说,我们原来这一块也不可能丢掉,毕竟和写生艺术、绘画艺术还是有一种传承的关系,这个路不可能断掉,这个传统还要保留。但是我们可能更多的就是在设计类专业,我们会有很大的扩展。
教学的方法和思路要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附中的教育基本上是写生这一套,还有一个不足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传统的哲学,比如中国绘画、中国的书法、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观念,实际上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从五四时期那个时候对传统文化是一种彻底否定的态度,从现在看来,我们传统文化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非常经典,而且相比现代世界文化也不落后,或者可以接轨的这样的很多东西。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我们要发掘的,而且在我们教育中要体现。
今年附中要扩招,以往招80人,今年我们要招300人,300人中其中有一个国画班,学生入学的时候,要考他的书法,要看他对传统文化是否了解。我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我们除了教他现在西方的设计观念意识以外,我们还要教他传统中国文化的基本东西。这些都会对孩子有作用,哪怕到英国学了现代设计,恐怕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国外发扬,会有新的创造。
主持人:“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张校长自身也是在国画方面造诣很深,所以我相信中央美院附中的学生一定会给国际带来新的中国风。我们想听听张波先生他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因为您可能接触中英两方面比较多,从您的角度来看,中国学生有哪些优点,让英国艺术教育更加青睐于中国学生,另外还有哪些缺点和不足。
张波:我觉得张校长说的非常好,就是中国的学生将来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在艺术领域,在设计领域,在创意产业领域,应该更多的是立足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扎根于此,也要有所发挥,有所开拓,有所创新。有一个例子,我们院长这几天在北京各大院校访问、参观,一些中国学生会拿他们的作品给我们院长看,像周一在清华美院做讲座的时候,有两个设计师专程从上海赶过来,他们在上海有自己的服装工作室,专门设计传统中国服装的男装或者女装,他们觉得他们已经做的非常成功了,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市场,得到了市场一定的认可,但是院长看了以后,就感觉他们还是停留在传统中国的服装设计理念和工艺基础上,并没有朝前发展,没有把这个设计理念也好,设计的水平也好,没有超前推进。更重要一点,没有一种现代感。
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发展了,你再拿几千年的服装把它搬过来,只是重新做一下,这个是不可取的,人人都可以这样做。这样就不是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师。所以院长多次说到你要立足于中国的东西,你一定要有所发展,要把它和现代的元素融合起来,然后使人感觉到既有中国的特色,又有国际化的水平。我们院长举过一个例子,大概在几年以前,迪奥的首席设计师约翰加利诺,这个最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来到了北京,去了北京的大栅栏,他看了很传统的中国的一些服装服饰,以及一些表演,从所见所闻中他就得到了灵感,回到巴黎以后,就设计了一个系列,完全应用了中国的设计元素在里面。中国元素很明显,现代感也非常明显,这是一个例子。
中国学生要想将来以后在国际上做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特色,应该是既发挥中国传统的东西,又要有现代的东西,两者完美结合起来,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中国学生的长处,也可能是中国传统的原因。就是手绘的基础很好,这个也是要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一个必要的基础之一。
但是中国学生可能太注重于把这个东西画的像什么东西了,而没有说把他的一些主意或者创意体现出来,仅仅老师强调你要画的和这个石膏像或者模特要特别像,才是一个好的作品,但是我们认为画的像已经不是衡量一个学生水平的高低的标准了,相机很方便的,照一张百分之百一样的东西很容易,更重要的是创新,在大学有一个理念,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先是一个好的思想者,要先有思想,先有idea。现在视觉实现的手段很多,而且到了实现那一步的时候,有各种人会帮助你实现,不一定说你一定要完全自己画出来或者做出来,会有专门人做不同的分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的话,就要超前想一些东西,然后在一些人的帮助下,把它实现出来。这是我们接触中国学生的一个欠缺的地方。
主持人:您认为中国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可以让他们向这个方向发展?
张波:可以多开一些创意思维训练课,或者多做类似的练习,使他们的思维变的发散,变的有创意,同时老师也一定的强调,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冒险,不要怕犯错误。
另外我感觉,中国学生应该学习的,是英国艺术教育所强调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招收学生的时候,都要强调学生有一个完整的作品集,这个作品集并不是最后画好画的一个罗列,而是每个作品一开始有什么主意,怎样得到的创意,怎样获得的灵感。因为这个创作过程是非常非常丰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取舍,有方法的取舍,有路径不同的尝试,通过各种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思路发展过程,从这个思路发展过程,可以看得出他欠缺哪些东西,他的长处在哪些方面,这样很全面很真实的来判断一个学生将来以后适合在哪个方向发展。我想这个是国内艺术,本科生也缺乏的。
你的草稿在哪里,你的过程在哪里,都扔掉了,老师没有要求我们保存这些东西,这是从形式上看,我们感到的最大的不同。我想将来在预科教学中,中国的艺术教育也要强调学生要保存自己的创作思路,把他们完整的做成一个作品集,这样自己从创作思路当中,也会感到实际上这个可以改变一下,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创作过程。在北京的一些国际艺术学校,他们的学生会按照国外的方法去做,明白告诉你,这个思路从哪里来的,这个灵感是经过多少环节,多少步骤,又发展到现在的作品或者一件东西,这样都很清楚。个人能力就表现得非常完整。
张为之:张波说得很好,我补充一点,实际上要改变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在对中国艺术教育是一个很严重的课题。就是说,以前的这样一种教育的模式,已经在中国是很普遍了,就是画一张素描画像,甚至于很多补习班就突击这样,考试的时候,就画一个头像,色彩写生或者什么,但是我们在探索改变这个状况,借今天座谈的机会,我可以向全国的考生有一种呼吁,就是以往想要考美院附中的孩子很多,但是不敢考,为什么不敢考呢?因为觉得没有时间练这个东西,可能他画不好,怕考不上,所以就不敢。这些孩子可能是很有创意的,一旦把他们引导到一个艺术的路子上,开启他们的艺术闸门,可能他会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所以我们考试的内容,或者说我们评卷的标准,都可能随着我们学校的扩招,我们会逐步改变的。
今天我们只是改了小小的一步,比如搞书法加试,今后再招生的时候,可能考试的内容更扩大,比如有的孩子会有动漫方面的能力,一本一本一套一套的,连编剧带全过程的完成,都是非常有才能的孩子。要是靠原来那套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也许就考不上。所以我们在考试的时候,逐步会采取一些新的考试标准来考。虽然我们今年是增加了招生名额,招三百人,但是跟全国的喜欢美术的,想要报考美术学院附中大量考生来比,还是一个零头。就是近千人的报名,我们只能取一个少数。将来我们怎么考法?怎么录取法?确实对我们也是一个改革的一个课题。
当然我要强调,我们希望提高一些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课学得更好一些。就是他的基础知识比较全面,素质比较全面的,这样的孩子,可能对他将来的发展更好,就是不一定绘画技能练到什么程度,但是这个孩子是这块料,那么这样的学生我想收获会大得多。我呼吁凡是喜欢画画的,你有这个意愿或者有这个愿望,不妨也来考考,也许你的作品就被老师看中了,不要自暴自弃。
丁志宁:我补充一下,中英教育方面的不同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这可能是我日常真正研究的一个课题。张先生谈到学生创作的过程,我们每个学生进入学校的时候,每个学生会发两个速写本,大的放在教室或者宿舍里,让他有时间想到什么画什么。另外就是每个人送一个小的速写本,让他揣在口袋里,坐公共汽车,逛公园的时候,聊天的时候想到什么,写些什么,画些什么,包括有些学生中午吃饭的时候,在餐厅纸上画一些什么,我们老师都会问,你是受什么灵感启发。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一个人的学习是有惯性的。比如我们非要把一个传统的中国的艺术类学生让把在一天之内变成一个英国或者西方大学也好要求的这样一个学生,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用一学年时间,希望把学生变成一个西方式的或者中西合璧的学生,这样可以做到,但是学生很辛苦,老师也很辛苦,我们现在美院附中也在探讨这样的课题,也在探讨这样的可能性。就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更小的年龄段的时候,把我们美院的教学方式加以改革,改革过程中,从西方,主要从英国高校领域中吸收他们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吸收到我们的改革过程当中,学生在相对小的年龄段,通过相对长的时间,这样学生会舒服很多,最终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成就也会很好。
张波:对,实际上不是说我们非要变成英国式的,或者是国外式的,而是创意设计,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内在的一种需求。比如我们以前可能培养的学生主要的是做一些静态的一些作品,或者画一些写意的静物性的一些东西。但是现在如果说要想在设计领域在创意产业领域要有所作为的话,就要从年龄更小的时候,就要开始教他们一种方法,如何变的去了解学设计学和创意专业的一些知识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规律,这个学习规律可能就是说,东方、西方、中国、英国基本上应该是一样的,是一种认识发生和发展的一种规律。这个需要我们在英国可能有些地方做的比较成熟,历史比较悠久的,可以吸收这部分的东西来,应用到我们现在的一些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当中。
张校长提到的比如说一些学生可以不同的作品来改变他的才能。刚才讨论过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我们学校录取学生的时候,不一定要求学生非要有素描或者说速写或者色彩的作品,如果没有,比如有些年轻小孩喜欢用数码相机或者摄像机,DV拍摄一些很有意思的一些图片或者一些片段,根据他的视觉和逻辑思维,把他们组织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版也好,或者小故事也好,这个都可以拿过来,我们都认为可以来检测一个学生是不是有设计的天分或者有设计的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