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晓鹏杨光肖杨)临潼区马额镇建起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蓝狐养殖基地,去年实现纯利润达2100多万元人民币。集中养殖的南王村收入达到5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200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北极狐裘皮消费开始在国内流行,刺激养殖业发展。 拥有458户1900多口人,人均不到8分地的南王村,过去靠耕种农作物,家家穷得叮当响。1992年,村民王中平从宁夏大学动物养殖场带回5组共计10只种狐开始喂养,成为陕西养狐第一人。到2004年,全村种狐存栏突破一万只,次年底生皮出售达五万余张,远销东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多个省市区,还出口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从而使这一特色产业迅速辐射到了全镇7个行政村。
马额镇党委、政府也因势利导,针对以往群众分散户养,卫生条件差,人畜易感染的弊端,在2005年初将蓝狐养殖纳入全镇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在南王村开辟了占地800多亩的“蓝狐养殖园区”。政府筹资为园区打井,修路,绿化,铺设电力管网,并设立了大幅户外招商广告牌,开办了马额“蓝狐招商网”,还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周边养殖户迁入园区发展:规定前三年每年每亩400元的土地租用费全部由镇政府筹资补贴养殖户,第四年起才由养殖户自己承担。同时成立了蓝狐养殖协会,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和对外联系业务工作,从饲料搭配、品种改良、疾病防治、饲养方式、管理销售等环节向现代科技集约型规模化转变。如今入区养殖户已有138家,连西安等地的养殖户也迁入园区发展。
养殖大户王石凹入区发展后,将原来的3亩土地扩建到了23亩,去年种狐存栏已有550余只。他注重技术引进,采用国际一流的人工受精技术不断改良狐狸品种,提高毛皮质量,改良后的狐皮价格由原先的三、四百元增加到了五、六百元,使园区养殖户都得到了实惠。王石凹说,年内他的种狐将最少产仔2500多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他原有一个10吨的饲肉冷柜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眼下正着手再建一个200吨的“冷屋”。马额镇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制定了园区发展规划,力争今年蓝狐生皮产量突破10万张,一两年内达到20万张,并逐步建起蓝狐饲料、皮毛及狐肉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