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两记者获得一银奖一优秀奖
本报深圳讯(记者周文翰)昨天下午四点,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评委会主席徐祖根宣布了这次比赛的结果———经过三天半的评比,13位评委最终从9000多张照片中选择了《时代周刊》记者PaulaBron鄄stein拍摄的一张《克什米尔地震的难民》作为“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同时,他以此为主题的组照也获得“突发性新闻组图”金奖。
在此次比赛中,中国摄影师林勤、余海波、蒋生连和杨刚分别获得单项比赛的金奖。在“经济与科技新闻组图”项目中,本报摄影记者赵亢拍摄的《采摘季节》组照获得银奖,倪华初拍摄的《筑就天路》获得优秀奖。
评委声音
两届华赛评委会主席、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
经济、科技这些报道或者说正面报道方面进步非常缓慢,图片比较少,分类不准的问题严重存在,一稿多投的问题严重。
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王文澜
“华赛”开头这几步走得很是时候,而且看起来走得也很扎实。关键就要看7-8年以后,“华赛”才会有更大的影响吧,毕竟像“荷赛”这些老牌赛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华赛”要坚持办下去,这很重要。而对国内的摄影者,尽管外来的作品会带来新的冲击,带来新的视野,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赶上。
法国昂热国际独家新闻摄影节主席阿兰·勒布克
如今,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直接把照片发散到网络上,这对摄影记者冲击很大。相对来说,报纸受到的影响更大,杂志受到的影响小一些,因为杂志的图片更有自己的观点。
联系新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
尽管网络、数字电视影响力越来越强大,但是我认为新闻纸及新闻摄影并不会像有人预测的那样在半个世纪内消亡,我想静止的图像仍然有其特有的魅力。
陕西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杜耀峰
我觉得今年获得大奖的照片从形式上就能引发我们思考,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方式,这让我们联想到即使世界上有这么多天灾人祸,但是爱还是生活的本原,人类在危机状态中是靠爱生存的,这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荷兰著名摄影家、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委员文森特·门泽尔
“华赛”现在已经是一个很大型的赛事了,数量庞大的参赛作品可以证明这一点,能让“华赛”继续稳定地举办下去的惟一办法就是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评委会,让每一位职业新闻摄影者都能有机会让自己的作品参赛,并且得到专业评审者公正的评价。
中国台北摄影家黄子明
现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吃重,所以相对的媒体的视角也更宽广,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很多,像我在内地看到很多媒体报道非洲的饥荒、中亚政治变局这样的议题,这在台湾是几乎没有报道的。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克什米尔地震的难民 柏拉·布洛恩斯坦(paula.bronstein)摄 经济与科技类组照银奖
采摘季节 赵亢摄经济与科技类优秀奖
筑就天路 倪华初摄 突发性新闻类单幅金奖
黎巴嫩的汽车炸弹袭击 MohamedAzakir摄自然与环保单幅金奖
昔日雨林今日沙丘 DanielBeltra摄体育组照金奖俄
罗斯女子网球新闻人物类单幅金奖
武器专家 AlanTraeger摄 文化与艺术新闻单幅金奖
为了复活艺术而舞的孩子 蒋生连摄《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