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评出的北京十大志愿者里,有一名大学生叫郝悦。4年来,在没有一分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她利用休息时间,在20多所高校举办手语讲座80余场,为数千人普及手语知识。“其实我站上讲台教手语是件阴差阳错的事情,更没想到会被评为2005年北京十大志愿者。 ”郝悦说,她小时候非常讨厌老师这个职业,但到了高中,“就特想为残疾人做点儿事”。2002年,郝悦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专业。
郝悦说:“其实手语是我报选修课学的,最初学手语只是为了在学校里跟别人好沟通,因为我们学院70%都是聋人,看不懂手语,犹如一个不懂英语的人到了英国一样,特别孤单。但是到后来就觉得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能看懂手语就行了,要让更多的人看懂,让更多的人能和聋哑人沟通。”
郝悦在学习手语一个半月后就开始教手语了。周一至周五晚上、周六周日全天,她在各个大学办手语讲座。郝悦所在的学校在丰台区,而别的高校一般集中在海淀区,一来一回有3个小时是在公共汽车上度过。“我经常都是在公共汽车上睡着回到学校的。”郝悦笑着说,“4年来几乎没有按时吃过一次晚饭。学校差不多5点下课,而讲座一般都是7点开始,所以都来不及吃晚饭。如果不堵车,到的早的话,可以买个煎饼吃。”
郝悦刚开始学手语,很多人都不理解她,到别的学校办手语讲座也不是很顺利。她曾经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才联系到在一个学校办讲座的机会。最初上课时,在能容纳200人的大教室里,听课的人寥寥无几,“但是哪怕只要有一个人去听,我也要把课教好。”郝悦说。
郝悦教手语,不仅仅正常人不理解她,也有很多残疾人不理解,还有个聋人同学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有耳,可以听,你有嘴,可以说,和我们又不一样,干吗学手语还教手语,没事找事啊。”
当时这信对郝悦震动很大。她回信说:“我有耳,我是可以听,我有嘴是可以说,但是我想和你们说,用手去说,也想让更多的人去用手和你们说。”也许是郝悦的真诚感动了这名聋人同学,后来他还主动教郝悦手语,两人成了好朋友。“当你给他一个微笑他不理你,那么你就给他10个微笑。”入学那天,院长讲的这句话成了郝悦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有人会说,我把业余时间全用来教手语,基本和同龄人的时尚生活脱节了,可是我觉得我也是个时尚的女孩哦!我的时尚,不是大多数同龄人所说的泡吧啊,追星,追求流行的时尚,而是要把高尚变为时尚。”郝悦自豪地说。“周四晚上网络视频手语讲座,下周要到3个学校办讲座,而且刚才接到个电话,还得安排好时间录制教手语的光盘。”郝悦边看记事簿边说,“现在最可喜的一个变化是,很多所大学主动和我联系,让我去办讲座,而且海淀区有的中学、小学也想让我办手语讲座。”
没办法把聋人和正常人聚在一个平台上,让残疾人和正常人互动起来,是郝悦现在最大的遗憾。“我希望建立高校手语联盟,这样就可以使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但是如何去管理,如何去运作这样一个跨校组织,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但是我会去一步步地实现这个计划。”郝悦充满期待地说。
本报北京3月2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