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知识竞争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新名词最近在媒体高频率地出现,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多次出现。 正确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内涵和意义,对于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自主创新之路十分重要。从今天起,本报开辟“创新词典”栏目,约请专家对一些新名词进行解读,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词义解释:知识竞争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思想、程序和产品,并且把它们转化为经济价值和财富的生产力及能力。它不仅包括提出新创意的能力,还包括开发其经济价值的能力。
知识竞争力由英国著名咨询机构罗伯特·哈金斯协会提出。自2002年起,罗伯特·哈金斯协会按照“强”(经济实力强大)或“快”(经济增长快速)的原则,选择了全球主要都市(圈)作为其评估对象,测定这些区域的知识竞争力指数并据此排定位次,一年一度的《全球知识竞争力报告》成为衡量全世界各地区知识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案例分析:《2005全球知识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入选的125个地区中,上海以40.2的总得分排名第112位,较上一年上升7位,位列所有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首,甚至超过欧洲中东部部分地区,也超过了韩国首尔、蔚山和中国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地区。
上升7位对上海意味着什么?它表明上海正在为知识经济的下一个跨越累积加速度。2003年,上海第一次入选知识竞争力排名,居121位;2004年,上海在榜上的排名上升两位,居119位;2005年,无论是指数的翻番还是排名的大幅跃升,都让人提前看到了上海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潜能和爆发力,上海的未来值得期待。
面对成绩,上海需要客观与冷静。如果将上海的知识竞争力放到排列前茅的地区去掂量,2004年,上海的得分仅相当于美国旧金山的6.8%,2005年也只有美国圣何塞(硅谷地区)的13.6%。
展望未来,申城有理由自我鼓励。《报告》透露,尽管上海目前在榜上位于第三梯队(后25位)的中间位置,但在知识密集型产业就业、信息基础设施、专利申请等方面都排名靠前。随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其它一些指标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间。乐观估计,到2020年,上海的知识竞争力将跨入第二梯队(26至100位);到2050年,申城则有望成为该梯队的领跑者,进一步缩小与第一梯队(前25位)的差距。
(上海交大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罗守贵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