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3月25日电(记者周之江)58岁的贵州省三都县羊福乡残疾乡村教师陆永康还记得,自己1981年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前,月工资不过8元钱。他说:“当时非常拮据,甚至不敢谈恋爱,生怕拖累人家。我还算是幸运的,毕竟‘修成了正果’,每个月有千把块钱工资,起码不用为今后的日子担忧了。 ”
如今,师资缺乏的广大农村地区,光靠公办教师不足以撑起农村教育,大批代课老师仍然充当“顶梁柱”的角色。就在羊福乡所属的黔南州,代课老师有近3000人,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有的甚至仅高小毕业,但是,“不聘用代课教师,就不能维持乡村学校的正常运转。”羊福乡教育辅导站站长龙光启说。
乡村老师收入低,代课老师的收入更低,直到最近几年,才从每月150元增加到300元,即使在羊福乡这个人均年收入勉强上千元的偏僻山区,他们的生活也不宽裕。然而,正是因为有了像陆永康这样的乡村老师的无私奉献,一茬一茬的农村孩子才得以断文识字、读书明理。
在贵州的大山里,又何止一个陆永康。
麻江县坝芒乡瓮址小学校长龙景标,年老多病、视力极弱,他却不仅亲手修好了学校,还爬山越岭劝说辍学学生返回课堂,一次家访途中,他不慎摔成重伤。同样在坝芒乡,水头小学校长陈永福将自己贷款修建的住房腾出来,既用作教师办公室,又用作教师宿舍,七八个老师拥挤在50多平方米的地方办公、生活,没有怨言。
纳雍县维新镇阳光村,有一位从教40余年的熊从明老人,月工资不过25元,几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这位75岁的可敬老人却始终不肯离开讲台,他说:“我要教到死的那一天为止。”
朱维娇,从江县雍里乡敖里村唯一的教师,硬是依靠她个人的努力,四处贷款募捐,甚至卖掉家里的耕牛,终于在不通公路的村里修起了第一所“正规”学校。
山东小伙徐本禹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毅然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支教。2005年,他被评选为“感动中国的人物”,这个朴实的年轻人老爱说的一句话是:“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人,荣誉属于他们。不是我感动了中国,这些一辈子在穷山沟里教书育人的老师,他们更令人感动。”
陆永康的一位年轻同事对记者说,大专毕业后分配到羊福民族学校,刚来就听说有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陆永康老师,跟他接触才发现他并不传奇。陆老师没有任何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他每一天的生活都平凡而琐碎,某种程度上,他只是千千万万乡村教师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