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垃圾场,是水库上漂浮的垃圾。宝鸡峡引渭灌溉管理局林家村管理站站长在模型前介绍情况。
文/图记者金石吴飞发自宝鸡
作为西安晚报《水围城》大型系列报道的一部分,本报记者于3月24日开始了本次渭河溯源采访活动。 昨日下午,记者一行进入宝鸡市金台区境内。在这里,绵延了八百里的渭河平原改变了其平坦宽阔的地貌特征,骤然缩聚成为一个南北不足千余米的川道。310国道、渭河以及陇海铁路全部会聚于此,由南至北依次排开。矗立在渭河之上的宝鸡峡水利枢纽大坝挡住了记者的去路。
缺水6亿立方米
宝鸡峡水库大坝以它宏伟的身姿展现出渭河陕西段“第一水利枢纽”的恢弘之气。
宝鸡峡水库大坝是宝鸡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渭河上游来水由此开始脱离渭河河道,进入横跨宝鸡、咸阳、西安三市14个县区的引渭渠,灌溉300万亩的广袤耕地,受益面积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1/18、粮食总产量的1/8,充分体现渭河作为“陕西母亲河”的巨大作用。
据陕西省宝鸡峡引渭灌溉管理局林家村管理站负责人王双奇介绍,这个西起宝鸡峡口,东至泾河西岸,全长181公里的水利工程始建于1958年,一期工程在1971年7月15日投入运营,库容量只有200万立方米。2003年7月,二期工程建设基本结束。大坝全长208.6米,高50米,库容为5000万立方米。每年调节放水三到四次。
目前,宝鸡峡水库处在试运行阶段,部分工程已经通过了专家组鉴定。但由于受渭河北岸陇海铁路、南岸310国道高程限制,加坝高度有限。渠道以上干、支流水资源仍然得不到充分调蓄,渠首还有大量弃水。
在此工作了22年的王双奇告诉记者说:“作为省内最大,全国十大灌区之一的宝鸡峡引渭灌区,如今制约其设施完全发挥作用的是水源问题。按照正常年份,渭河平均径流量应该为25亿立方米,而在1984年前后,其径流量只有5亿到7亿立方米。2003年虽然开始有所好转,达到了17.9亿立方米,但近几年的缺水量仍在6亿立方米左右。”
记者在大坝上看到,被拦蓄于此的渭河水与下游有着明显的区别,水体呈半透明状,水色碧绿,看不到泥沙的颜色。pH值为7,中性,从大坝下闸门流出的水量很小,渭河河道上只能看到干枯的河床和裸露的石头。而在大坝北侧,由引渭渠流向下游的水十分充足,水体同样为含泥沙极少的碧绿色。据沿渠居民讲,原来流经渠中的水含有大量泥沙,呈浑浊的黄色。2003年,枢纽二期工程投入运营后,来水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一河之隔状况有异
宝鸡峡水库下,是八百里秦川最西端的两个村庄,渭河南岸是渭滨区高家镇太寅村,渭河北岸是金台区硖石镇林家村。虽然同守渭河,但状况却不相同。
南岸的太寅村背靠林木较多的秦岭,尽管也是坡地,但坡度较缓,有一种南方湿润的情调;北岸的林家村背靠植被稀少的北原,地形比降度大,呈现陕北高原干旱的景象。从水库流出的水,似乎怕被干渴的北岸“喝”干,远远地躲开北岸,紧紧地贴着南岸悄悄地流过。
太寅村83岁老人张尚仁告诉记者,太寅村虽然用不上渭河的水,但不缺水,从秦岭上流下来的水多,自古有专门饮用的泉水,清凉甘甜,另有渭河支流太寅河专门洗衣服、磨面。
林家村就不同了。林家村一位62岁林姓老人说,以前村下河滩边也有个泉眼,但常被渭河洪水淹埋,所以只好打井。就这样有时在喝不上水的情况下,也要下渭河挑水。目前村里打有深井,抽水供应。
过去林家村人磨面都要过河到太寅村。80岁的方周虎老人说,因白天磨面人多,1954年的一天晚上,他和林清陆等人冒雨到渭河对岸磨面。到半夜,林家村这边就有人用喇叭通知发了大水,而且会有更大的洪水下来。当晚,他们就没有敢过河,在太寅村睡了一晚,第二天,有个叫高生荣的人,年龄较大,喊他们过河回村,他们就跟着过河。在岸上看着水还不怎么样,下了水才发现水浪有房顶那么高,但后悔已来不及,水裹着他们向下游漂去,他们谁也顾不上谁,各自拼尽全力向对岸游,冲下去有1公里才靠岸。方周虎累得头昏眼花,回家躺倒就睡,次日睡醒见到林清陆,才知道他也安全上岸。
南岸自古有水浇地,村民没有动什么工程就将太寅河水引用灌溉农田。而北岸解放前都是旱地,没有水浇地。林家村84岁老人林生茂说,南岸的水浇地亩产比北岸的旱地高得多,就拿过去的棉花来说,南岸亩产达60公斤左右,而北岸只有30公斤上下。解放后政府在林家村上面修了一个小水库,目前因电的问题而无法抽水灌溉。
随着市场的需求,近几年渔业在渭河畔得到大力发展,太寅村靠渭河支流维持着十余个鱼塘,但北岸没有一个。
记者采访过的林家村村民,都说渭河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只是受过洪水的灾害。记者注意到,林家村普遍盖了新砖房。他们耕地多为旱地,地理位置又比较偏僻,哪来的钱?经过打听,终于搞清楚,大约从1977年开始,他们就开始了在渭河挖沙卖沙的生意,几乎家家参与,起初用的是手扶拖拉机,后换为小四轮拖拉机,再后购置了中型拖拉机。到1998年水库建起来,河道再没有沙子,他们才终止了这一生意。可见,渭河还是给他们带来过利益。渭河不仅给他们带来这一次利益,他们村在渭河南岸数百亩水浇耕地,也是靠渭河支流。现林家村在渭河北岸河滩上有几十亩耕地,可以抽渭惠渠的水灌溉。
眼看着漂浮物多起来
八百里秦川的西端,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张尚仁老人说,太寅村村民饮用的泉水,不知是修公路的原因,还是山上植被减少的原因,由以前20厘米粗的一股水流,变为10厘米。太寅河的水也减少了,特别是近5年。
方周虎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们都爱到渭河里游泳,那时水大,也有鱼。现在有了水库,水清了,但少有人下渭河游泳。
在宝鸡峡水库大坝顶端,记者看到其内侧靠北的方向聚集有大量漂浮物,占据水面约50平方米的面积。漂浮物从木屑、塑料泡沫以及废弃饮料瓶无所不包,种类繁杂。记者从干枯的外露面和一只轻松站立其上面的中型水鸟判断,漂浮物的厚度非同一般。
引渭渠旁林家村村民方周虎和林清陆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渭河里平时几乎见不到什么漂浮物,只有在洪水到来时,从上游冲下来一些木料之类的东西。进入八十年代后,渭河与引渭渠里开始出现各种漂浮物,尤其以塑料泡沫居多。遇到洪水时,漂浮物更是大量增加。等到洪水退去后,河床上和渠边随处可见这些东西。
记者由此联想到,在关中西端的渭河水是碧绿色的,经过了怎样的过程,后来变得污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