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孟录燕摄影报道
近日,刚刚完成了上海公墓40年规划的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向记者出具了两组数据:上海80%的公墓土地存量不足,很有可能在5年内面临“死墓危机”;本市年死亡人口将在今后的四五十年内呈增长趋势。
为此,在乔宽元这份已提交给市民政局的规划中提出,上海公墓要在40年后进入循环利用阶
段,目前可以先从推行小墓穴、缩短墓地使用年限两个方面进行。
80%公墓存在“死墓危机”
乔宽元教授认为,目前上海墓穴的使用年限是70年,每年占用墓地的人数是10万人,“预计5年后上海80%的公墓将陷入无地可葬的‘死墓危机’。”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已提前面临“无地可葬”的局面。
目前全市所有经营性公墓的占地面积为5000亩,已经使用了3000多亩,而上海选择骨灰墓葬的比例仍然占到80%。与此同时,上海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程度所带来的是,2010年上海每年的死亡人数将达到12万,2020年达到16万。
为此,上海在今年清明过后在滨海古园、福寿园等两到三家公墓进行小型墓试点,试行的小型墓面积从原来的占地面积3平方米控制在1平方米以内。
除了缩减墓穴面积,一些专家们还建议要缩短公墓70年的使用年限。上海市民政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务院将于今年10月出台新的《殡葬管理条例》,届时进一步控制墓地的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
提高墓地利用率
当亡口的累积效应和土地供给不足共同发生作用时,便会发生“死墓危机”。尽管“死墓危机”的爆发似乎还有一段时间,但对公墓经营者来说,却是一件未雨绸缪的事。
拥有700亩土地的海湾寝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营到现在尽管只用了70亩土地,还剩下近600亩的土地面积,总经理袁永林告诉记者:“现在海湾寝园每年的公墓用地在10亩到15亩左右,照这个速度,40年到50年后,正如乔教授所说,便会发生‘死墓危机’。”
为了避免过早的陷入“死墓危机”,不少公墓经营者开始未雨绸缪。海湾寝园目前正在开发第三期,和之前的一期、二期相比,三期的面积明显缩小,但是制作等各方面却是越来越精细。
袁永林说:“在和客户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其实他们也并不一定追求墓穴面积,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墓地的个性化设计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于是,我们就尽可能的在有限的面积上,提升价值、提高品质。”
同样,记者在滨海古园也看到,低矮的墓碑、精美的艺术造型,并利用墓地内可以利用的地方,如河边、绿化带等,用创意包装出一个个个性化的公墓。个性化、精细的公墓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欢迎。
上海推行“绿色殡葬”
上海市民政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的葬式,大力提倡“绿色殡葬”:海葬、植树葬、壁葬、草坪葬等等,并对海葬等绿色殡葬进行经济补贴。按照每个墓穴占地1.5平方米的标准估算,“节地葬”约为上海节约了26万平方米的土地。
目前上海殡葬管理部门正在研究新的绿色殡葬模式。上海殡葬服务中心主任朱金龙告诉记者,比如和绿化部门进行研究,如何将公共绿化和殡葬相结合,在绿化的同时又可以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但从民政部门的统计来看,目前绿色殡葬应者寥寥。海葬、壁葬、花坛葬等的所有“节地葬”加在一起不超过10%,而海葬只有1%多一点。按照每个墓穴占地1.5平方米的标准估算,“节地葬”约为上海节约了26万平方米的土地,但是相比于上海近年来年约10万的死亡火化数目,接受绿色殡葬的人数仍占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