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资本金还没有达到8%的要求,补充资本金已成为中国许多银行的第一要务
到2006年12月31日资本金必须达到8%,是中国银监会给所有商业银行的最后期限。但是目前中国的许多银行还没有准备好。 随着这个期限的渐渐逼近,中国银行业的老总们变的似乎比任何时候都紧张。
按中国加入WTO时的协议,到2006年12月31日中国金融业保护期将结束,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向外资开放,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进行限制的措施,中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的保护亦将退出。届时,外资银行除了目前开展的外币和人民币存款业务外,还将全面介入利润颇丰的零售银行业务。
北京银行董事长阎冰竹介绍,1月份,北京银行发行了35亿元的债券,用来补充资本金。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均表示,他们正在想法筹集资金,用来补充资本金。
“资本金达不到8%,不只是国家政策不允许,就是银行企业自身的信誉也要受到影响,在外资银行的冲击下,发展会很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富祥说。
刘富祥教授介绍,如果银行资本金达不到8%,银监会将启动“及时校正措施(PCA)”,要求其补充资本,或者收缩业务。而在今后的竞争中如果资本金得不到补充,这些银行很可能会面临被并购、重组或淘汰的命运。
资本金是银行抵抗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保持资本充足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也是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条件。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是银行竞争力高低的最直接评价指标。
据资料显示,中国现在130多家银行企业中,只有25家银行的资本金达到了8%的要求。
资本金缺口达2万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介绍说,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全面借鉴了国际金融界通行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框架,2004年3月1日颁布实施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资本监管方面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根据这一要求,2007年以后,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以上,这意味着银行业每年需要补充2000多亿的资本金,这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大难题。国有银行上市缓解了其资本金匮乏的燃眉之急,但对大多数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尚无充分的补充渠道。
尹中立说,2004年之前,中国商业银行缺少资本金约束,普遍存在“速度情结”与“规模冲动”,资产增长、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经营目标,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不高、资产质量低下、风险积聚的现状
华夏银行行长吴建认为,中国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低下,原因主要三方面:一是信贷规模过快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本。据估算,1999~2003年间,中国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每年平均增长16.35%,平均高出GDP增长率8.41个百分点;其中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每年平均增长33.82%,平均高出GDP增长率25.88个百分点。但是,银行资本的增长速度缓慢,较大资本缺口的出现在所难免。
二是不合理的风险资产结构加剧了银行资本的消耗。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对公贷款约占银行总信贷的90%左右,成为推动风险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信贷仅占10%左右。高风险权重资产占比过大,资本补充又非常有限,导致资本充足率不断趋于下降。
三是不良资产严重侵蚀了银行资本。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4年底,中国主要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高达13.21%。据此计算,如果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指引对不良资产进行拨备(Provision),则中国主要商业银行金融机构需要计提呆账准备金1.2万亿元。同时,中国主要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着巨额的非信贷资产损失,至少要计提4500亿元以上的其他准备,而这些不良拨备不能计入银行资本,并且未提足部分也要从资本净额中扣减,这使得不良资产直接形成了对银行资本的消耗。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要面临着较大的资本压力,资本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吴建说。
会不会出现信贷紧缩
?
银行资本金的大量短缺,使得金融界的专家们担心2006年中国会出现信贷紧缩。当然,这种紧缩并不是和前两年一样中国央行为防控投资过热而实行的政策紧缩,而是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资本金充足率而采取的多存少贷或者只存不贷行为。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1月,各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4个百分比。其实从2005年开始中国各商业银行就已经采取了信贷控制措施,与2004年相比,他们的信贷规模就有大幅度的下降。
因此早在2005年的时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就表示,令人担忧的不是货币供应,而是信贷紧缩。
“过去大多数商业银行不讲稳健经营,盲目扩张,只要有存款就放贷款,资本金不够也照放。但是银监会已明确要求,2006年底各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商业银行只有加强自律,稳健经营。”夏斌说。
夏斌介绍,如果一旦出现各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金充足率而紧缩信贷,那么对中国中小企业来说,将是沉重的打击。因为中国的中小企业主要的贷款来源是四大国有银行之外的各商业银行。
多渠道补充资本金
为了提高资本金,符合政策要求,各商业银行纷纷想办法。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资本金可能成为商业银行在2006年使用的主要手段。2005年12月23日,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利用混合资本债券形式,补充资本金。这给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带来了新的渠道。
混合资本债券是对于混合债务、股权等资本工具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债券形式。作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金融工具,混合资本债券在国际上已普遍为各银行采用。
据悉兴业银行已获准发行40亿元人民币混合资本债券。2006年混合性资本债券的发行将让商业银行获得快速发展。据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准备发行的混合债券金额将缓解资本金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继续扩张的需要。
在此之前,商业银行多用吸引外资投入以及发行次级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的方式来补充资本金。
尹中立介绍,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的积累;二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
但是中国的上市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平均只有0.35%,盈利能力比较低,而业务扩张的速度又很快,靠银行自身的盈利积累补充的资本金只占很少一部分。这使得发行债券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是吸引外资)成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主要方式。
在吸引外资方面,2005年中国还出现了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小高潮。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介绍,截止目前,有荷兰国际集团(ING)、际金融公司、德意志银行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高盛集团和安联保险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
银监会发布的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国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可达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时,对非上市金融机构按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时,对上市金融机构仍按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不容忽视的问题
商业银行大量发行各种债券这种补充资本金的方式也引起了中国一些官员和专家的不安。
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注意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债券市场业务的风险。“过度相互持有次级债券成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唐双宁说。
唐双宁表示,过度地相互持有次级债券只是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形式上的要求,而没有实质的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并没有分散到银行体系之外,最终一旦出现问题,反而会引发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券市场等在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改革办公室主任潘功胜认为,混合资本债券由于清偿顺序在后,也就是说在发行人破产清算时,发行人可以向持有混合债券者延付本息,而不构成违约,这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债券到期时无法收回本息,投资者可能面临损失。而且混合资本债券的期限在15年以上,中国尚无此类债券上市交易,可能交易不活跃,变现能力较弱。
此外,虽然补充资本金有各种渠道,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要想补充到足够的资本金仍然面临困难。
华夏银行行长吴建认为,首先是上市的商业银行想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空间狭小。目前中国国内资本市场融资额度每年只有1000-2000亿元左右,与银行的资本金缺口相比,相去甚远。资本市场很难承担为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任。
其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承担的赋税水平较高,不但要征收5%的营业税,而且要征收33%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达到60%左右,这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股份制银行中,资本所有者--银行股东的共同要求是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上市银行还要向投资者进行股利分配。目前看来,通过盈利能力的提高来实现银行的自我积累速度太慢,且积累程度与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对资本金的需求。
再有就是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的综合成本较高。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低迷,监管要求更为严格,有关审批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较长,商业银行不能按计划实施资本金补充方案,对于资本金缺口大的商业银行,不管以哪种方式补充资本金,也只能维持一年左右的发展需求,使其每年都陷入寻求融资的“泥潭”。(兰辛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