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普通人,又不是一个普通人,他与命运抗争、与残缺抗争,谱写出一曲生命自强歌;他以对党的忠诚和对老区人民的挚爱,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安逸生活,回到贫穷偏远的家乡,在满目苍凉的荒坡上,建起了整齐的猪舍,放养起肥壮的牛群,在高平市圪台山上奏响了一曲创业交响曲。
他,就是安德奎。一个退伍军人,一个退休老工人,一个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个失去左臂的残疾人!
1969年10月,安德奎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沟,开始了内蒙古大草原4年的军旅生涯,这年他只有17岁。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安德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2年退役后,他在太原西山矿务局官地煤矿做了一名坑下修理工。1978年1月,一场意外事故改变了安德奎的人生轨迹,他失去了左臂。
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安德奎惊呆了,他使劲摇动着那条剩下不到半尺的左上臂,绝望地呼号着。那年他只有27岁!
这时,矿友们来了,矿上的老书记来了。党组织的鼓励和关怀,妻儿的期盼像一股股暖流注入他的心田。历经磨难后,安德奎顽强地昂起了不甘自弃的头。
安德奎受伤后在老家小住,看着乡亲们依然贫穷的生活,心里犯急,由此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然而,没有资金,回报家乡就是一句空话。这时,太原一个石料厂老板找到他,请他去帮助管理厂子。由于老安尽心尽力,老板第二年就把石料厂转包给他。凭着老安的顽强和诚信,几年时间净赚50万元。母亲突然去世了,家里留下年迈的老父,他想把父亲接到太原来住,可是一辈子厮守大山的老人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为了让老人安度晚年,也为给家乡父老摆脱贫困带个头、趟条路,他决定回乡定居。
一路颠簸,带着所有积蓄的老安,终于爬上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圪台山。年近八旬的老父告诉他,村里太穷了,村外的姑娘不愿嫁到山上来,村里的姑娘却千方百计地要嫁出去。安德奎心里明白,由于村民在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闯荡精神。但只要前面有人带路,后面就不乏效仿追随者。
不等不靠,想到就干,这是安德奎的脾性。
2000年3月14日,荒芜多年的坡地响起机器的轰鸣声,老安的养殖场动工了!小山村沸腾了,村民们期盼安德奎能给村里找出一条发展之路,但也有些人说:“一条胳膊能折腾出个啥名堂?”这些风凉话再次坚定了老安的决心:不在圪台山打出一片天地来,决不离开。
老安买来174只羊、4头母猪、1头种猪、3头牛,还花了3.4万元买了一部工具车。很快,在村落对面的荒坡上,一座拥有4个猪舍、2个羊圈、1个露天牛棚的养殖厂建成了,村里一些闲着没事的人也跑来干活。
安德奎心里始终有一个朴素的信念:我是一个党员,人残了,精神不能残,人老了,党性不能老,能为乡亲们摆脱贫困趟条路,再多的“学费”也愿意交!
回乡的第二年,81岁的老父亲去世了,空荡荡的老屋里丢下安德奎一个人。老伴说:“孝心咱也尽到了,回家吧,孩子们都盼着你呢!一大把年纪了,吃苦受累的图个啥呀?”安德奎对老伴说:“咱啥也不图,就盼圪台山人不再受穷。老父亲虽然走了,可这边的事情刚开头,撒腿走人,乡亲们会戳我的脊梁骨!”
在没有养殖经验的情况下,一个残疾人办厂兴业,谈何容易?2002年冬,由于猪舍温度低,母猪带猪仔一下死掉100多头,七尺男儿大放悲声。最令老安难忘的是那年夏天,连下了七天大雨,两米高的猪舍石墙裂开了两指宽的缝。日夜蹲守在猪舍里的老安看着猪舍就要塌了,赶忙招呼人把猪赶到牛棚里。要保住猪舍不坍塌,必须爬上两米多高的斜石墙,再用木板顶住上盖。狂风暴雨中,安德奎一甩独臂,扔掉雨伞,用腿跪着艰难地爬上两米多高的石墙,用木板把上盖顶住……
村民安晚根会做泥瓦活,每年都要给老安的养殖场干些修建活,仅这项收入就达4000多元,现在他家里有了彩电、摩托车,今年还置了一辆三轮车;39岁的田玉亭和妻子常年在养殖厂干活,一年也收入近万元。在老安的带动下,村里的养殖户逐渐多起来,还出现了2个专业养羊户……看到村民们有钱挣,安德奎感到无比欣慰。
老安的养殖场开始步入了轨道。2003年,安德奎进一步扩大了养猪规模,由原来18头母猪增加到60多头;2004年他重修了猪舍,并投资6万元建起了一个新养猪场;2005年,老安养殖场的出栏生猪达到900多头、育肥猪达到64头、养牛40多头。老安的养殖场得到了村、镇干部的大力支持,引起高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2004年,老安被市残联评为“自强模范”,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劳动模范。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更加坚定了安德奎扎根家乡、艰苦创业的决心和信心,他打算今年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领全村人共同走养殖致富之路。
本报通讯员王百灵 田成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