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晨报3月27日讯上周六,“合肥市首届桃花旅游节”在长丰县陶楼乡举行;几乎同时,该市包河区宣布将于本周六举办“绿色大圩第四届菜花节”。随着城市的“长大”,城市近郊的乡村游日渐“升级”。
乡村游日渐升级
数一数目前乡村游的数量,就可以首先从数量上体会“升级”的概念。 除了“桃花节”、“菜花节”,合肥人可以数得上来的乡村游还有“西瓜节”、“草莓节”、“葡萄节”等。
升级的另一个表现是从传统的“观光型”到现代的“体验休闲型”转变。这些乡村游项目举办之初,多以观光为主,但现在已开始向“农家乐”主题演变,强调的是城市市民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周末的“休闲”。将于4月1日开幕的菜花节,大圩乡今年就增加了“新农村一日游”的项目,强调“徽派风格、水乡特色、生态果园、都市农庄”。
此外,最初的乡村游项目多由地方政府推动,而现在市场化运营的味道越来越浓。比如今年的菜花节,已有专业的旅游公司介入运营。
接近城市是核心竞争力
尽管和“中国画里的乡村”西递、宏村等皖南乡村相比,城市近郊的乡村游并不具备多么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与目标市场的接近使其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是城市“长大”了,人们的口袋“鼓”了,休闲需求日益上升。合肥市旅游局一位副局长说,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到农村去呼吸新鲜空气、看看田野、吃吃土菜,正成为许多城里人的享受。而合肥市区人口的迅速增加,则使乡村游拥有巨大的市场。
在经济发展这一“天时”之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私家车的增多,这种地处城市近郊的“地利”对于乡村游而言,亦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像陶楼乡,距合肥市区不足30公里;大圩乡,离市区更近,且修通了环绕几万亩良田的循环公路。昨天上午,尽管“菜花节”尚未正式开幕,但在大圩乡的田间地头,已能见到许多驾车前来旅游的市民。
类似的情况在国内众多大城市都存在,离上海不远的周庄、同里等古镇,离杭州不远的梅家坞等,距离城市近、交通便利、主攻市民休闲游均是其“核心竞争力”。
新农村雏形初现
中国乡村游是今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主题。据了解,我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省旅游局已提出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中东部地区最富特色的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
但乡村游兴起的价值,绝不止于旅游。
经济效益是最直接的表现。仅以大圩乡为例,凭借这几年举办的“植树节”、“菜花节”和“葡萄节”,先后吸引了20多万人参观,农民净增收入达1300多万元。2005年,该乡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近4000元。同期合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07元。
乡村品牌的建设是第二重价值。包河区宣传部副部长王成军昨天幽默地说,没办“菜花节”之前,甚至有人会将“大圩”念成“大于”。而现在,大圩乡的乡村旅游已被纳入环巢湖旅游规划四大重点区域之一。
更重要的是乡村游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昨天上午,在大圩乡新民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记者得知这户人家自己掏了2000元多钱买树苗种在家门前,因为“以后搞农家乐土菜经营,环境好了,能吸引更多人来我们家吃饭”。
乡政府旧村改造规划的徽派统一建筑风格也得到村民的认可,现在的新民村,道路干净,庭前花香,炊烟袅袅,出门即景;整个乡村的生态园林化和农业都市化,初显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杨杰、石红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