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文明的纪念方式受到祭扫者欢迎
文/本报记者周其俊
上周末,沪上数十万市民参加了扫墓踏青。前天清晨,记者随部分祭扫者来到了福寿园陵园。
从最早推出音乐祭扫到鲜花祭扫,福寿园陵园今年在全市40多家公墓中再一次首家推出了气球祭扫。 所谓“气球祭扫”,就是让祭扫者把对亲人的思念写在卡片上,挂在系着气球的线上,让片片思念之情随着气球冉冉升空,放飞一份悼念之情。陵园昨天准备了3000只气球,分6只一束和8只一束。
记者看到,对带烟花爆竹前来祭扫的市民,工作人员都以一束气球换下烟花爆竹,祭扫完毕再让他们把烟花爆竹带走。而对随家长来的小朋友,工作人员也提供给他们一束气球。这样既是为了减少垃圾、保护陵园环境,又可营造和谐安宁的祭扫氛围。
记者发现,这种时尚的纪念方式,受到了不少祭扫者的欢迎。手里持着气球,正准备放飞的市民王阿妹说,这种祭扫形式,为人们的心灵寄托找到了一种新的渠道。
但在出现这种祭扫方式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之音。据悉,为了打扫清明期间祭扫者留下的各种祭品食物,福寿园陵园每年要专门请60名清洁工清扫,数十辆次运输,这样不仅劳民伤财,还养肥了数百只野猫,破坏了墓区的整洁环境。此外,不少市民在祭扫时喜欢在墓碑旁的松柏下点燃香烛,而有的香烛尚未燃尽,祭扫者就离开了。这些松柏都是油脂性的树木,加上清明时节风势较大,通常一棵松柏着火,一片林子就烧着了。福寿园陵园去年为此付出的损失就达20多万元。“希望市民用鲜花、气球等物品纪念先人,还可上我们的网上公墓进行祭扫,寄托哀思。”福寿园陵园负责人伊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