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人数的激增,赤水本地生产商瞅准了旅游商品这块蛋糕,“本地制造”的旅游商品正在不知不觉中更新换代。
据统计,2005年赤水完成游客接待量56.8万人次,这个数字的背后,有旅游商品市场极大的发展空间。 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在各个景点出现的旅游商品大部分还是“外地制造”,该市旅游局副局长罗远林说:“‘本地制造’虽然品种多,但多数产品缺乏精加工,产品规模上不去,这与赤水富足的资源不成正比。”但这样的市场局面也给本地生产商带来了更大的投资空间。
赤水的旅游商品主要是竹编工艺品和土特产。这里是全国10大竹乡,100万亩竹林面积给竹工艺品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几年前,政府从四川等地引进竹编师傅教授竹工艺品加工的技艺,大同镇民族竹编厂厂长陈文兰便是当年的学员之一:“我们这里离四洞沟景区很近,来往的游客看到我们的招牌都愿意停下来看一看。”该厂的产品一直热销,竹编工艺精细,写意山水、隽永诗词都被一双双巧手编制而成。几年之间,一个家庭作坊变成了“定单+农户”的企业,由陈文兰接到顾客订单后,分配给村里通晓竹编手艺的20多人。现在,仅她个人的年利润已经达到20万元。
在一些企业的推动下,竹编工艺品也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为赤水竹编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号称西南最大的竹业综合开发企业的新宇竹业有限公司,这两年也开始涉足竹工艺品的生产。在该企业展览室,由竹制作而成的“出师表”等工艺品一直都是“订单销售”,供不应求。
老腊肉、筒筒笋等土特产也是赤水的一块招牌。过去,赤水有4家土特产生产企业,都因种种原因垮掉了。去年6月,四川客商王德斌投资建立赤水绿色生态产业有限公司,以“红赤水”命名的土特产一炮打响。他说:“原来赤水的土特产都是作坊式经营,包装、保鲜都差强人意,游客不好携带,更不方便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公司更新传统工艺,请来重庆的调味师,把“土”特产进行精包装,产品果然受到市场热捧。虽然产品上市也才几个月,可王德斌已经开始选新厂址,以扩大生产规模。王德斌雄心勃勃:“我的愿望是打造一个旅游商品的网络,通过设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开拓全省旅游商品的市场。”
政府也极为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一个产业发展委员会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摸索。罗远林说:“我们的工艺品还没制定出市场准入标准,所以很多本地的商品还需要贴外地品牌进入市场。现在,质监部门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一旦市场准入的门槛问题解决,旅游商品的规模将得到提升。”
现在,“红赤水”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年产值600多万元,为赤水开拓了土特产市场的一个全新平台。据统计,去年赤水生产各类竹工艺品160万件以上。除一些企业强势进入工艺品市场外,一些乡镇的工艺品手工作坊也搬进了赤水城,开设门面主攻游客市场,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家初具规模的“企业”。罗远林说:“现在,商家们也看到了生财之道,赤水本地制造的旅游商品正在升级。”
作者:胡卡妮 金艾 樊园芳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