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新修订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同时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着力解决扰乱市场秩序、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药多名”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政策直指扰乱市场秩序的“一药多名”问题,这是针对广大患者所指新药审批把关不严,从而导致“年批万种新药”———同类药重复审批现象的一种补救措施。
忽悠·消费者分不清同种药
近日,记者邻居家的小孙子得了感冒,奶奶跑到药店买感冒药,然而,面对满药架的感冒药和热情店员的推介,老太太犯了难。随后,记者接到老太太打来的电话,询问这么多种药,买哪种才好。记者告诉她,如果只是普通感冒的话,那么买盒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就成。两天后,记者碰到了这位老太太,她告诉记者,当天买了一盒8元多的感冒药,而据记者了解,其实同一类药有些只需要2元就可以买到。
昨天,记者来到河东区老百姓大药房,在感冒药专柜前“徘徊”了许久。记者发现,货架上满满摆放了数“排”感冒药,品种有数十种,但仔细观察一下,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实际品种不过几种。如那位老太太买的复方氨酚烷胺,就有“泰克”“快克”“感康”“仁和可立克”“金刚片”“盖克”等10多种。仔细看过这些药的成分后人们会发现,其实它们起作用的成分是一样的,都含有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等成分,主要区别不过是所加的辅料不同而已,但是价格却相差了数倍。
记者现场采访了数位消费者发现,所有人都搞不明白究竟哪种药才是最需要的,而最后的决定都是听从店员的建议或广告的宣传。
忽悠·大夫也搞不懂所谓新药
那么,是不是消费者搞不懂该买什么药,承担治病救人责任的医生就完全明白了呢?也许本月初钟南山院士的说法能够代表许多大夫的观点。“一个‘罗红霉素’,品种就达40多种。我当了45年的大夫,在查房时也几乎看不懂。”
记者走访了本市数家药店后了解到,前一段时间,感冒药大概两三天就有一种新药要上架。而对于记者“经常有新药上架的话,你们都弄得清楚吗”的问题,多位药店销售员表示:刚上架的时候也搞不清楚,但是一互相对比看药的成分是一样的,就慢慢明白了。老百姓大药房一位销售员表示:“光记药名是搞不明白,因为药的品种特别多,而且生产厂家不一样,虽然我们每个礼拜都定期培训,但有时上的新药太多,我们也就稀里糊涂了。”看来,不只是消费者,就连每天和药品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有时也被“新药”忽悠了。
忽悠·药店医院也很烦恼
某社区医院的一位大夫向记者诉苦:“任何医院都不可能配齐所有药品,但社区医院中的常用药还是比较齐全的。以西药为例,药品名称分为化学通用名和商品名,就是因为商品名众多,所以造成患者选择时的迷茫。经常是我们给开了一种很便宜的药,但是患者却要另外一种贵得多的药,可两种药的成分是一样的,我们解释很久才能使患者明白是在替他省钱,但还是会出现患者流失的情况,这都是‘假新药’惹的祸。”
而所有药店的销售员都碰到过患者持处方购药,但是药房没有处方上商品名的药,而有其他成分相同的药,但由于患者不懂,因此最终回到医院去买药。老百姓大药房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很多药都是直供医院不走药店的,因此这部分处方医院并不怕患者流失,因为医院只是标明了商品名,患者又搞不清楚,所以只能在医院买药。”
揭秘·一药多名只为售价高
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新药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直言:“都是钱闹的!”他告诉记者,为了给虚高的药价降温,国家发改委连续17次出台文件,对药品进行了降价和限价,由于降价和限价使生产厂家的利润大为减少,一些药品生产厂家为了谋取利益只能另辟新路,最后,他们发现新药可以重新给他们带来高额利润。目前,国内除了由政府定价以外的药品,其余都是由经营者自己定价的,所以只要推出政府定价以外的新药就等于重新获得了药品单独定价的权利。
“药品管理办法规定,新药申请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药品的注册申请,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的按新药管理。这样的规定使得这些药商只要把片剂改成胶囊颗粒型,换个包装,起个新名就可以作为新药问世。”他介绍说,“如黄连上清片,同规格的药,价格从1元到10多元的都有,而看看成分,大部分的差别就在一些可有可无的成分上。最说明问题的就是中西药结合的新药,以感冒药为例,只要在原有的中药成分中加入一些退热成分,就成了中西结合的新药,虽然治疗效果差不多,但价格却可以上涨数倍,而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揭秘·厂家自主创新能力差
来自医药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药监局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而美国药监局仅受理了148种。难道美国的新药研发落后我们这么多?泰达华生生物园CEO刘建亚告诉记者,中国几十年来,只为世界贡献出了一个新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这个说法与前面提到的数字摆在一起,颇具讽刺意味。
医药协会负责人认为,厂家热衷于注册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新药”,最终损害的是国内整个医药产业。由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期获得巨大利润,因此造成整个行业浮躁,没有人再踏踏实实花费时间、金钱搞研究,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医药产业尽管发展很快,工业产值连年递增,但是真正自主创新产品几乎没有的原因之一。“如果长此以往,国内的药企将很难发展壮大,表面上看,药厂是取得了重大的商业利益,但是从长远看,不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行业的增长无疑会放慢,而大部分西药厂很可能最终沦为大型企业的加工厂。”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认为。
记者周明摄影杜海/城市快报
<责任编辑:刘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