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我打开家门,门口就躺着4份报纸。如果可能的话,我期望这样的场景会尽量久地持续下去。这些报纸的尺寸可能会发生变化,从宽报到窄报,到小报,甚至变成杂志大小;这些报纸将来可能会免费,我只需要为投递员的劳动付钱;这些报纸的内容可能满是从网上扒下来的插科打诨的文章,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真正重要的报道……
未来的报纸会怎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高素质的新闻,不管以多少种不同的媒介为载体,都会像以往一样,发出让人信任的声音。媒体服务公众的承诺、我们从读者那里获得的令我们荣光的信任,这些必将薪火相传。否则,我们将被我们自己唾弃。
———格里高利·法弗里
麦克拉奇集团前副总裁格里高利·法弗里拥有超过40年的媒体从业经验 (本报资料图片)
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下降;上千编辑记者下岗;第2大报业集团放弃报纸业务,12家报纸被打包出售……
“我们被卖来卖去。”美国《费城问询报》副总编汤姆·麦克纳马拉嘟囔着说。
2006年3月13日晚7点,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美国“问询报”副总编汤姆·麦克纳马拉听到了一则“蛇吞象”的新闻:“问询报”的母公司、美国第2大报业集团奈特-里德集团,被排名第8的报业集团麦克拉奇公司以45亿美元的价格整体收购。
《萨克拉门托蜜蜂报》执行总编瑞克·罗德里格斯更早得知这个消息。“蜜蜂报”是麦克拉奇集团麾下的大主力报纸。当天早上,罗德里格斯从内部电话会议获知了收购的消息。此时,他正以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身份率该协会代表团访问中国。
奈特-里德集团曾84次获得美国报业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但这一切无法阻止其消亡。它旗下32家报纸的命运也不尽相同。盈利状况还算不错的麦克拉奇接手奈特-里德,却只愿消化其中的《迈阿密先驱报》等20家报纸,“问询报”等另外12家报纸则将被重新挂牌。
吃完烤鸭回到酒店,麦克纳马拉给总部打去电话。由于报纸的前途变得难以预料,整个编辑部弥漫着焦虑的情绪。“你不知道谁会成为新东家,不知道新东家会不会缩减预算。”他说,“没人喜欢悬而未决的感觉。”
从“黄金”到“黑铁”
被麦克拉奇集团摆上货架的12家报纸中,“问询报”卖相最好。这不仅由于它是一家至今依然保持盈利的报纸,更由于它辉煌的过去。
1984年,《时代》杂志曾将“问询报”评为美国十大报纸之一,并且认为它会成为最好的报纸。据新闻研究杂志《哥伦比亚新闻评论》2006年第2期报道,1970年至1990年被认为是该报的黄金时代。期间,“问询报”几乎将普利策奖视为囊中之物,先后捧回17项之多,命中率之高,在美国报业中绝无仅有。1980年代中期,该报利润剧增到每年1亿美元以上,采编部门也因此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时代》的预言没能实现。
今天的“问询报”仍是一份在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但其风头已经大不如前。“黄金时代”过后,该报仅在1997年获得过1项普利策奖。
随着住宅郊区化的兴起,这家原本向《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看齐的大报,却不得不低下头与20家费城郊区的小型日报苦苦争斗。接下来,它们又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问询报”的发行量和广告额不断下滑,即使把它的姊妹报《费城每日新闻》的收入计算在内,目前约5000万美元的年利润额也只是“黄金时代”的一半。
2005年6月,麦克纳马拉从总编那里接到一份棘手的差事——拟定裁员计划。他说:“我们一开始计划减员25至50人,但最终减员达75人,编辑部的规模一下子减少了15%。”让他稍感宽心的是,裁员不是以强制“下岗”,而是以自愿“买断”的方式进行,那些愿意提前离职的员工拿到了数目还算可观的补偿金。
麦克纳马拉负责的特稿部和周末版是缩减最大的部门。他只能抽调年轻员工去补缺。“可做新闻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比如,你很难指望一位负责报道保健领域的记者在短时间内写出好的流行音乐评论。”
任务更多,员工更少
2005年,美国报业的每一项统计指标几乎都令人沮丧:报纸发行量平均下降2.6%,星期天版下降3.1%;上千名采编人员下岗或被“买断”……
(责任编辑:闵繁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