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城市·亮点 登海,玉米王国的珠穆朗玛
水母网3月27日讯 “凡种玉米的地方,必有登海种业”。
这并非夸张,这是发生在登海种业的真实奇迹:30多年里,这里选育出的新品种先后6次刷新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并一举创下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在年复一年的大地丰收中,这里自主研发的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9.3亿亩,增产粮食930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
这就是登海种业,一部中国种业传奇的书写者,一座玉米王国的珠穆朗玛峰。
从掖单2号到登海系列
作为玉米种植大国,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但在登海种业之前,玉米主产区主要种植叶片平伸的平展型玉米,亩产仅200至300斤。而在美国,先锋公司的玉米品种最高亩产可达2500斤。
面对这一尴尬的现实,从1969年开始,登海种业在领军人物李登海的带领下,开始了向玉米王国的进军。
“由于是原始创新,我们没有经验,种植时该保持多大的行距、肥料该怎么放、密度该是多大等,完全要靠自己摸索。”刚从海南返回莱州的李登海的夫人张永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我们挺过来了,第一年就拿了512公斤的产量!”
创新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79年,李登海到海南进行跨地域育种,用美国玉米品种XL80与国内品种“掖107”杂交,一年之后成功地培育出中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2号。1989年,又培育出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记录的掖单13号,亩产达1096.2公斤;2005年,这一记录再次被改写,达到1402.86公斤!
然而,像其他许多原始创新成果一样,伴随着一个个新品种的开发,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知识产权保护。登海种业副董事长毛丽华说:“由于没能及时注册商标,‘掖单’曾被市里一家公司注册,我们连推广自己的品种都需找有关部门开证明。”
自交系“478”,是李登海和他的科研团队历经6年多时间,培育出来的一个“母本”。但因缺乏有效保护,全国各地众多单位争相以“478”为母本培育新品种,有的甚至还在新品种上贴上“掖单”的牌子。统计显示,先后有112个品种利用“478”来组配新品种,经济效益达到7.6亿元。
为摆脱困扰,登海种业开始走品牌之路。2000年,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掖单至此改姓“登海”。与此同时,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和法律事务部也建立起来,负责品种权的申报和打假维权。目前,登海种业育成的系列新品种已有65个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先后获得30多个品种权证书。
越走越宽的产业化之路
如果说,从“掖单”到“登海”,登海种业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那么,一次又一次的体制创新,则让登海种业的创新成果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摇曳多姿的产业化之路。1984年,山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破格农转非的李登海放弃了吃皇粮的机会,创建了
全国第一个民营的玉米研究所,率先实现了种子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比全国种业体制改革、实施种子产业化提前10年。
“当时,国家的农业科技体制是科研、生产、推广与销售分离,我们分析了
很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觉得只有把科研、生产、销售、推广放在一起,实行产业化经营才能在农业科技
领域有所作为。”张永慧说:“实践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因为,再优秀的原始创新成果,如果不实现产业化,最终也显现不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巧借外力,登海种业的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2003年,登海种业与世界上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先锋合作,成立我国《种子法》实施后第一家由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种业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登海种业得以接触到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并借鉴先锋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网络布局。截至目前,登海种业先后斥资2亿元在新疆、宁
夏、内蒙、甘肃等“玉米制种黄金带”建立制种基地,在25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营销网点1万多个。
产业化,资金瓶颈如何突破?登海种业想到了资本运作。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在深圳上市———在创新的道路上,这家农业科技企业实现了科技与资本的完美结合———通过上市,一举募得资金3.5亿元,之后,在全国1300多家上市企业中,每股收益率、净资产回报率排名均进入前十名。登海种业总经理周天强说:“这对登海种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对今后的科技创新,它是一个机遇,意味着我们将有更多的资本来推动科技、生产和销售的发展。”
为什么是“登海种业”
自1979年研究生产出中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2号以来,登海种业奉献给人们的是一连串的惊叹号:它确立了中国以紧凑型为主体的玉米育种方向,迄今为止先后培育出40多个推广面积较大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9.3亿亩,其中“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烟台12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上的空白。
创造奇迹的,为什么是登海?
“登海能有今天,关键在科技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又在人才,在于投入。”毛丽华说。
在登海种业采访,最为惹眼的公司院内停放的数十辆福莱尔和马自达轿车,这些轿车全都是配给“创业功臣”的。“基于对人才的重视,我们建立了一支由国内一流科研育种人才组成的核心技术团体。”毛丽华告诉记者:“正是他们,让我们可以连续20多个冬天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一年能完成两到三年的科研工作量。”
投入,同样是大手笔。在登海种业,每年用于科研的投入达1500多万元,占利润总量的10-12%。在强大资金的支撑下,登海种业在全国各地不同生态区先后建立33个育种试验站,具备了每年进行2至3代选育研发的能力,以及每年使5至10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的创新能力。在当今世界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美国的先锋种业和中国的登海种业!本报记者郑勇军通讯员 徐伟祎祎祎 潘书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