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7日电题:以改革与创新奏响国粹艺术的时代乐章 记者 周玮 今年5月,青岛京剧院将携现代京剧《红灯记》赴浙江进行40多场巡回演出。这样大规模的巡演对青岛京剧院来说,已是轻车熟路。几年来,他们先后排演了现代京剧《杜鹃山》《沙家浜》《方志敏》等,在江苏、上海、河南、山东等地演出400多场,收入400多万元。 在演出传统京剧剧目的同时,青岛京剧院还致力于创排新的儿童京剧。近两年他们推出的大型现代儿童京剧《生死狭谷》《北斗星》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生死峡谷》已演出近400场,吸引了40万中小学生观众。 青岛京剧院的有益实践是诸多正在改革中的京剧院团的缩影。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改革与创新奏响了国粹艺术的时代乐章。
闯市场创效益
唯有让京剧走向市场,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中国京剧院一改重排剧目而轻演出的管理模式,引进西方交响乐团的经营模式,进行“演出季”改革尝试,制定了“五一”、金秋、元旦、春节等几个“演出季”,并排练出一批大戏,积极抢占演出市场。几年来,国家级院团的声威重新在戏迷中树立起来。 让京剧走入市场,必须放下身段下基层。参加今年“两会”的京剧界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京剧并非没有市场,而是我们要打开思路想办法,不能光在北京的长安大戏院演出,一定要走出去、走下去,眼睛向下看,真正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百姓,才能赢得市场,赢得观众。 新春正月里,浙江京剧团的演出让温州苍南县龙港镇前吴村的农民群众过足了“戏瘾”。在村里新修的大戏台上,70多位演员为村民们连演了10台京剧大戏。在不到半个月时间,浙江京剧团在温州龙港、龙湾的农村共演出14场,剧团收入28万元。 同样的“盛况”在全国的许多地方上演。据介绍,北京京剧院每年下基层,到乡镇、去企业、进农村,送戏上门,演出200多场。今年春节前后在山东、河北的中小城市演出,每场都是爆满,反响强烈,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闯市场创效益
,宁夏京剧团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在人口较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不利条件下,创下了一年内行程16000多公里、演出156场、创收82万多元的成绩。送戏进校园,送戏到工厂,送戏上山寨,送戏下工地……变坐等观众为送戏上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觅到了知音——不少观众演出前还在念叨“京剧有什么好看的”,看完演出后,则由衷地赞叹:“京剧也很好看!” 让京剧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市场,在世界大舞台上展示中国国粹艺术的魅力,近年来许多院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早在10多年前,吉林省京剧院就曾携《火焰山》赴日本演出,2007年,大型神话京剧《火焰山》将再次搬上日本舞台。上海京剧院创作的京剧《王子复仇记》,2005年在华东理工大学首次亮相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而这部戏在丹麦哈姆雷特之夏戏剧节上的演出,也被丹麦39家报纸一致给予“五星”评价。谈到这部戏的成功,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说,它是中国经典拥抱西方经典的成功尝试。
培养年轻观众 打造京剧“希望工程”
与寻找市场一样,培养观众也是关乎京剧生存发展的大计。 专家建议,所谓观众的问题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儿童时期启发他们对京剧的感性认识,把传统文化之根通过教育途径深入到下一代人的心中。 在2004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主办单位特意选拔了4台少儿京剧进行展演。这4台少儿京剧成了京剧节的一大亮点,京剧节开幕前一周,4台戏的票就全部卖光,演出公司一再要求加演,最后每台少儿京剧都加演了2至3场,形成了“一家同看,一再加演”的场面。据悉,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将于2007年5月在辽宁举办,少儿京剧展演这一做法,将继续发扬光大,而且还将专门设立少儿京剧板块。 要适宜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就要赋予京剧新的生命和内涵。在儿童京剧的创作和表演中,青岛京剧院费了一番心思:一是多用“做、打”,“就像小品必须在开场后1分钟之内抖包袱一样,儿童京剧在开场3分钟之后就得动起来。”二是唱词简练直白,让孩子们易于接受。三是穿插京剧儿歌,在剧中反复出现,琅琅上口。 揣摩年轻观众心理,大胆创新,京剧与年轻人之间的“墙”被拆除了,很多学生都被京剧之美征服了。近年来,北京京剧院进行的“京剧进校园、培养观众群”演出活动,受到了大学生观众的欢迎,在京剧艺术的普及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都表示,看过京剧演出后,就由衷地爱上了京剧艺术,成了京剧的忠实观众。 在看完上海京剧院演出的《廉吏于成龙》后,一位大学生激动地说:“今天是我第一次看京剧,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的感受,我只想说,不到高山,不知道山有多高,不到大海,不知道海有多深,不看京剧,不知道京剧为什么称为国粹。”
梨园新枝吐芬芳
阳春3月,在中国京剧院实验剧场,每个周末都能看到颇具实力的青年演员的精彩表演。梨园新枝吐芬芳,令戏迷们也颇感欣慰。 近期,在文化部国家重点京剧院团评估中,中国京剧院在全国80多个京剧院团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名列榜首。为保持长期可持续性发展,中国京剧院制定了以传播、人才、普及为重点的“三大工程”五年发展规划,尤其将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日前,京剧院与沈阳师范大学签署了《中国京剧院与沈阳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学校定向培养艺术人才、剧院拓展优秀后备人才培养渠道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以往院里总是等着各院校学生毕业后才开始考虑进人,现在我们会主动到各院校去寻找好苗子。一有不错的学生就会邀他们到院里来实习,并且用好的政策来吸引他们。”北京京剧院负责人透露了他们的人才发展战略:领军表演人才重点培养和外部引进并重。 培养优秀人才,天津京剧院将继续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工程”。制定京剧院实验团人才培养规划,对获得金奖的演员实施“名师教室”,延聘专家,进行一对一的传授,推出专场演出。对二线青年演员,要发挥剧院老艺术家的作用,搞好传帮带,落实导师和剧目,提供更多的演出实践,形成老中青互补、中青年挑大梁、后续人才不断涌现的人才结构,形成京剧艺术的后发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