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祥琬近影
孔晓宁 摄
能够接触各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与他们真诚地交流,感悟他们对科研的热忱以及成功的真谛,这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件幸事。今年“两会”之前,笔者采访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杜祥琬,立刻被这位杰出科学家执著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深深吸引。
特殊事业使他成为无名英雄
采访如约进行。杜院士一脸平静,温文尔雅,说话和声细语。他一再表示自己的经历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说的。而当提及科学,论及创新,他便像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
杜祥琬的父亲杜孟模先生是开封高中的著名教师,后任开封高中校长和河南省副省长。1937年,日寇侵华,迫于时局,开封高中迁往河南南阳石佛寺。1938年4月,杜祥琬在逃难的途中出生。因南阳产玉称琬玉,故父亲给他取名祥琬。1953年至1956年在开封高中上学期间,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活动时常跑到图书馆查阅《知识就是力量》等杂志。高中毕业,他报考了当时全国惟一的天文学系———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当年国家在开封选送两名留苏预备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中。正在他全力以赴学习俄语时,中苏关系趋于紧张,他转入北京大学数力系学习。1959年,在钱三强先生主持下,国家选派30名大学生赴苏留学,到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成绩优秀的杜祥琬仍属在选之列。从此,国家的需要促使他将专注的目光从最宏大辽阔的宇宙移向最细小精微的核物理领域。20年后,杜祥琬又一次见到钱老,钱老问他“后悔吗?”他答道:“不后悔,追随您的事业,很荣幸!”
杜祥琬1964年学成回国,被分配到二机部九院,从此投身于中国的核武器事业。1975年他受命重组中子物理学研究室,为适应新一代核武器研制要求,系统地发展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针对新一代武器存在多个复杂过程的要求,他提出了研究方向与课题及多种热测试手段,并具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诊断方法,对历次核实验诊断项目的理论方案和计算起到了把关作用,使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在与试验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
当时这一切研究都是秘密进行,特殊的事业注定了他要成为“无名英雄”。“我们这一拨人就是要献身的。美国有这么一拨人,俄罗斯也有这么一拨人,一个国家没有这么一拨人是不行的。”杜祥琬为自己能献身于崇高的事业而感到自豪。
两易专业 几度辞官
虽然杜祥琬已对核武器诊断领域研究驾轻就熟,20世纪80年代他又响应朱光亚关于“军备控制需要物理学”的号召,将研究延伸到军备控制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拓荒者之一。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我国的强激光技术领域急待开拓,杜祥琬毅然放弃已经取得卓越成果的核研究领域,又转身投入强激光技术这个新的领域……
1975年,工作了11个年头的杜祥琬,因为工作成绩突出,领导准备任命他为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这可急坏了杜祥琬。研究再难他可以逐步攻下,条件再苦也可以克服,而如果当了领导,就意味着研究的时间要减半甚至减大半。为此,他诚心诚意地去找领导,并动员同事们为他说情,终于实现了在基层继续工作的愿望。1986年,由于“863计划”专家组工作的需要,杜祥琬再次放弃了担任工程物理研究院负责人的机会,在基层工作的时间又得以延长了7年。
说到这里,杜祥琬语重心长地说:“我认为年轻人要搞科研就不要搞管理,要搞管理就专心做好。否则两头都搞不好。”
诗样的情怀
搞自然科学的人并不都是枯燥的,杜祥琬就有“院士诗人”之称。
看到白桦被“剥皮”的苦痛,他痛心疾首,写下《白桦的无奈,良知的呐喊》一文,呼吁“林木存亡,匹夫有责;保卫生态,迫在眉睫!”做客在秃山荒岭中建起的科研所,他感慨:“地处边陲,生活清苦,是一种精神、信念凝结了一伙人;官兵和谐,内部团结,是一种情感,使他们聚而不散。”路过贝加尔湖,他抒发情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几万年来,贝加尔静观自然界和人世间的变迁,以它博大的胸怀温暖过流浪汉的心……像世上任何真正美好的事物一样,贝加尔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貌,更有着美好的内在世界、独特的性格与文化。”而当两弹元勋邓稼先去逝,杜祥琬痛心疾首———“筑成大业入史册,深沉情爱留人间。世上之人谁无死?精忠报国重天山!”
铸国家基石 做民族脊梁
在我们的采访中,杜祥琬谈得更多的是对科学精神的思考,对创新思想的感触。
他说,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科技发展中,出现过很多像邓稼先这样的榜样科学家。他们不仅创造了载入史册的业绩,也创造了与崇高事业相称的核心价值观——“铸国家基石,做民族脊梁”。讲到这里,杜祥琬动情地说,高尚的品格是支撑一名科研工作者不断前进的动力。其中,高度的责任心弥足珍贵。
杜祥琬说,精密的高科技研究,容不得一点浮躁,不允许半点马虎。在今天的中国科技界,尤其要提倡远离浮躁、静心钻研的学风。“与高水平的科技工作相应的高尚的人文精神,是支撑科学家群体向高处登攀的神圣情怀。
”他对笔者说,不久前,美国科学家为了不影响对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现象的探索,决定让“伽利略”号探测器运行了14年之后在木星大气层中焚毁,使人们看到了当年伽利略对真理负责,对人类负责精神的延伸,读出了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在新世纪的标高。
杜祥琬还指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都需要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需要哲学的思维和智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仅是思想方法、思维武器,也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28日 第二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