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本来是想好好和同学聚聚,多陪陪父母。结果,却因为手机游戏,整个春节假期都浪费了。”葛成是辽宁某大学大四学生,寒假迷上了手机游戏,整个假期都没做其他活动,和亲戚朋友聚会也是心不在焉,经常不知不觉就蹭到一个角落里玩游戏。
一个假期过去了,葛成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成。面临毕业的他,甚至连招聘会都没去参加一次。因为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一个月下来,葛成明显感觉自己视力下降,原来5.0的眼睛现在坐在教室中间看黑板都觉得模糊。医生说,再不注意,近视在所难免。
一个月的假期,就这样盯着一块闪亮的小屏幕度过了。“花了钱,误了事,还坏了眼睛,”葛成为此后悔不已。
这样的例子可不光是葛成一个。手机游戏,正在为人们的生活增加新的娱乐方式,却也在悄悄耗费着人们的时间、精力和明里暗里的钱财。
让商家大感兴趣的新兴产业
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约为4200万人。与2003年年底相比,仅一年的时间就增加了4倍之多。据预测,2005年,在我国4.5亿手机用户中,手机上网用户将达到9000万人。用手机玩游戏成为这些用户的重要选项之一,而这也成为商家眼中的广阔市场。
手机游戏大约是从2003年年开始在国内流行的。从最初级的贪吃蛇、俄罗斯方块开始,从文字游戏到图形类游戏,从短信游戏,到嵌入式、JAVA游戏,手机游戏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诺基亚此前还推出了一款“游戏手机”,游戏已不再只是附属品,开始成为开发手机的主角。
咨询机构赛迪顾问最新发表的《2005~2006年中国手机游戏产业投资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手机游戏产业规模达到14.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1%。报告预计,现有近4.5亿的手机用户,其中三分之一的手机将在3G之后升级到可玩游戏的中高端手机,那么到2010年,中国手机游戏的用户将达到1.5亿人。以人均年消费120元计算,每年的手机游戏市场消费总量将达到180亿元。
虽然中国手机游戏起步较晚,目前还是以单机游戏为主,所占市场份额仅有10%左右,但强大的增长力还是让商家看到了光明的“钱景”。伴随手机技术的提高,手机游戏正成为业界新宠。
业内人士表示,在未来不久,3G手机的强大功能将会对手机游戏玩家产生更大的诱惑。
让家长大感头痛的“游戏毒品”
然而,手机游戏正在成为网络游戏之后又一种会让人上瘾的“游戏毒品”。
手机游戏玩家老李说:“玩游戏的瘾是渐进的。每当我下载一个游戏,不会玩时就想把它弄明白,会玩了就想把它玩好,一级一级往上升,不知不觉就进去了。”
手机的便携特性,是手机游戏相比电脑游戏的最大优势。在互联网上,网民们戏称玩手机游戏也有“三上”——“枕上、厕上、车上”。而正是这种特性,让手机游戏比网络游戏更具诱惑力,也因此更容易普及。
北京某中学一姓王的同学说:“玩的起因很简单。”他嗜好电脑游戏,但家长看得紧,上网不方便,于是转向了手机,“刚开始没觉得好玩,但是玩着玩着发现也挺有意思。慢慢地,我还发现手机很隐蔽,什么时候都能玩。”
手机游戏的负面影响还不止于此。
广州的陈女士给11岁的儿子小涛买了一款彩屏手机。几天后,陈女士无意之中瞧了一眼儿子的手机,发现手机屏幕上居然是一个边跳舞边脱衣服的裸女!更让她震惊的是,小涛说:“这种游戏在网上遍地都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下载一个,而且同学们都在玩。”果然,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好多成人游戏都明晃晃地挂在页面上。如果说现在网吧还会有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限制,那么手机游戏则没有这些。这些游戏在青少年中蔓延开来,结果可想而知。况且,还有的有赌博内容——那就不仅仅是影响青少年的问题了。
2006年2月,以“超女”张靓颖为主角的新款手机游戏《古墓丽影》和以林俊杰的《江南》为内容的中国首款音乐手机游戏上市,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把真人“秀”入手机游戏,这更增加了游戏的吸引力。
关于青少年玩手机游戏的危害,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表示,长期的人机对话容易使人形成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而且长时间玩游戏,年轻人需要的运动量得不到保证,损害视力,甚至操纵键盘的拇指也会变形受损。
全社会都需警惕的新潮流
目前,网络游戏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重视,而手机游戏对青少年可能带来的身心伤害还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
尽管去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手机游戏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手机游戏专业委员会,并通过《中国手机游戏行业自律公约》,但我国目前尚没有相关法规对于手机游戏进行规范和管理。虽然一款手机游戏上市前,都要接受服务提供商对游戏内容和技术方面的检测,但有知情者介绍,只要有钱挣,运营商不会对游戏的内容过多干涉,甚至审查的步骤都可以省略。
检测者是运营商,卖游戏的也是运营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正是目前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的状况。
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认为,人类天性爱游戏,特别是这种高科技、高智能的游戏。它极强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会使人欲罢不能,享受“升级、过关”的成就感。而我国中学生处于学业压力最大的阶段,厌学成了游戏成瘾的最大原因。同时,当今中学生精神生活的贫乏也是手机游戏乘虚而入的主要原因之一。
孙云晓表示,要防治手机游戏成瘾,首先要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危害性,还要用丰富的生活替代单调的生活增强自信心。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教育处主任屠永永表示,学校的引导也很重要。同时,家长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无需给孩子购买过于高档的手机。 |